第三个重要的工具是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我的阅读五步法里讲过的,why问题串起整个篇章。事物为什么发展,为什么发展成那个形态?亚里士多德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以四因作为分析框架,所谓的四因实际上就是事物运动变化以及达成目的的4种条件,他把它分成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这个是什么意思?他的类比是雕刻一个雕像,质料因,就是首先我有没有这个原材料,我得有一块合适的材料对吧?一块巨大的质量很好的石头,这个是质料因,放在我们身上,就是各种投入的原材料,可以投入去实现你目标的时间,你的工作资历,人生体验。我说我现在下一步我想实现人生的一个飞跃,你可以投入的是什么?你首先要投入时间精力,不论你这个飞跃是通过考CFA,考CPA,靠教师证。以前有同学说我以前做电商,我以后想搞英语,当翻译和英语老师,可是我没怎么学过英语,现在又要带孩子没有太多时间学,问我怎么办。你实现任何一种变化,首先都得投入时间。或者你说你想创业,我得先搞定原材料,个人时间精力,渠道,资金。否则你提出你的目标之后,一没有时间,二不能加班,三又不想学习,四不能冒险投入资金,那怎么办?没有石头怎么雕刻雕塑?所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首先我得投入原材料,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形式因,因为你先要打算雕一个什么样的雕塑才去寻找材料的。你脑子里会有一个画面。前面举过的例子里,麦当劳发现适合那个市场的早餐,是单手可以拿着,不会掉渣,又能顶饱,这些抽象出来的形态,是产品需要去实现的。
教育上,我不能说学英语,学英语等于背单词,背单词等于刷卡片,学英语等于学语法,学语法等于做题。这些东西相当于质料,它必须被一个理念所统摄,否则质料就是无序的和浪费的。因为没有整体理念,只看到质料因——单词和做题这种局部的孤立的材料。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来说就是被动物层面的欲望和反馈所主导。单词数量和语法题的数量,也就是追求Duolingo的皇冠数量,都是作用于我们的动物脑的刺激。而整体理念是这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所以需要遵循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能理解的东西不一样,操作上有差异;现在过去了3个多月,过去理解不了的时间概念和假设情况这种东西,现在她已经开始理解了,主动总结什么时候用过去式什么时候现在式,语言的形式是在使用中去理解的结构,包括它的语法规则,如果理解了使用的功能,是为了促进意义的有效表达,做题只是质料。
运动因就是你有了大石头原材料,有了脑子里打算雕刻什么的蓝图,现在需要拿起凿子一点点去雕刻了。你材料再好,蓝图再好,没有雕刻的凿子和雕刻的动作也无法在质料上实现理念;所以你需要每天打卡,每天读一会儿,有输入有输出,有单词,有阅读材料音视频,还有输出,也就是说话写文章和做题。这些是学习质料。
目的因,你为什么要造这个雕塑是目的因,你需要知道语言的最终目标不是英语成绩,而是用这个东西和各种知识去形成连接,并且用它去组织思想表达思想。所以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知识和训练,跟数学一样,是认识世界,是输入和输出知识与思想的联结。词汇和语法是放在这个整体中去使用并且理解和学会的。
这个四因,也是分析问题的时候非常有启发的工具。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有成系统的各方面条件,相互配合才能推动一个变化。所以我们的焦虑在于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书买了很多,做了很多努力,可是你可能还是存在某个短板,这个事情就推不动,比如小孩他发展阶段没到,就是说各种条件中可能仍然有某项还没有达到,就无法实现目标。所以我们去推动一个变化的时候,需要自己分析各要素,建立整体系统的目标和要素的认识,然后去逐一分析各,到底需要哪些条件,还缺哪个,需要配合才能实现目的。
值得说一下的是,有同学说觉得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很抽象,想象不出绿毛球来举例。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事物本质的时候,他脑子里的绿毛球主要是生物的发展变化,就像柏拉图脑子里的绿毛球是几何学一样。亚氏的宇宙观是一种发展与实现潜质的宇宙观。你把生物学的基因作为亚里士多德说的『形式』或者『理念』,代入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工具里就理解了。所以用他提出的这种逻辑框架,去理解人的发展和教育,人的社会组织也特别适合。
这几个就是理性的思考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作为一个人,你没有去使用你的理性思考的话,你就没有达成你的善好,实际上你是有就是说没有充分的发展的人。
运用理性,实现诸多美德,是人的目的和人的价值追求,就像橡子的目的是长成橡树。很像今天的鸡汤和成功学普遍流行的每个人要成为自己。但是其实跟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有区别的。亚里士多德说的人实现自己的潜质,这个潜质是确切指一个人能否有运用理性的能力。不是指千百种自我的兴趣爱好和禀赋,当然,运用理性能力的人,当然能分析判断自己的禀赋如何加以培养和运用。
另外,不同于现代流行的自我实现目标本来没错,但是变成了用钱和阶级攀升去衡量人,其实这限制了个人潜力的实现。昨天晚上看了《丘成桐自传》,里面提到他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的孩子,太在意找工作了,对数学,对知识探索本身却没那么大兴趣,导致成绩极好的孩子,在他那读完博士之后,一找到稳定的工作,就不那么用心钻研数学了。其实是应该专心研究知识,做好自己所精专的任何一件事情,工作自然会有的。丘成桐家49年离开大陆去香港,一直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父亲也在他初中时去世,母亲本是家庭妇女,顶着极大的生存压力抚养好几个孩子,一家人搬去农村住在挨着猪圈的房子里,七口人只有两间房。即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孩子们去农场养鸭,牢记着父亲的话,人生要追求真知,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以赚钱为人生目标,想各种办法继续读书。他家除了丘成桐,还出了两个科学家。利益至上,反而导致大家把成功的标准定为相互之间的比较,从而陷入群体性的盲从,要么变成政治运动的韭菜,要么变成资本娱乐流量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