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九则。
1、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长期以来,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中庸”,就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可名为“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可名为“庸”。合而言之,就是择善固执,也就是人生正途。
也有人把“中庸”讲成“用中”,中之用也。舜在治理国家时,也有类似的做法,叫做“用其中于民”。“中”可以理解为善,“用”当然是选择怎么用,有选择的意味。“用其中”就是择其善而行,这样人生的正道就与“择善固执”完全配合。这种观点与《中庸》一书的立场相符。此处,我们把“中”讲成“人性向善”内在的结构或表现。如此一来,“中庸”是“用中”,即是要择善固执。孔子认为这种德行是最高的,长期以来,百姓很好能做到。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我们都知道,“中庸”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是一种处在“过”和“不及”之间的最恰当的状态,“庸”是平常之意。“中庸”常常被误解为一种“和稀泥”的取中间值的做法,认为是比如有两个人做选择,A选择5分的物品,B选择3分的物品,中庸者就会选择5与3之间的折中数。在处事时,往往无法有明显的标尺来衡量大家做的选择的分数,所以在现实中,折中并不具有操作性。中庸,不是选择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的处理方式,而是会根据仁义的标准,选择一个最恰当和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这个方式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及”。而最终表现的结果,是化波澜于无形,好似“平平无奇”,不去争夺外在的声名。所以,中庸之道没有大智慧、大胸怀,很难掌握。
4、弘丹学习心得
“中庸”这个词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在我还没有学习《论语》的时候,常听到有人讲,中国是推崇“中庸”文化,从说话者的言语中,体会到其对“中庸”的不屑。我虽不了解,却也没有欲望想要去主动了解。
读了孔子的这句话,让我对中庸有了新的感悟。傅佩荣先生注解,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长期以来,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何为“中庸”?“中庸”,就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可名为“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可名为“庸”。合而言之,就是择善固执,也就是人生正途。
根据傅佩荣先生的注解,中庸就是选择行为恰到好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
我想,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从“中庸”本身的定义,“中”是指选择行为恰到好处。一个人怎么可能做每一件事都是恰到好处呢?孔子也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庸是理想状态。
我本科的专业是自动化。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是需要一个反馈机制的,通过反馈机制来不断调整,使控制系统达到较高的精度,但依然会存在误差。即使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控制系统,也无法达到0误差。更不用说人了,人怎么可能使自己做的事情都恰到好处呢?参考控制系统,我觉得我们做事情,也应该多收集反馈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二,中庸,是要做到长期坚持。当你选择了人生正途,你需要长期坚持自己的选择的道路。这一点也是比较难做到的。知易行难,长期坚持更难。
百姓做不到“中庸之德”也是正常的,中庸是理想状态,我们可以朝着这个理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