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设法用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善去战胜家庭环境中的恶。” 可是在疫情期间,多数孩子在家学习是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引导的,从和家长的沟通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这段时间的教育拼的是爹妈。
有些家庭的生活方式、对待教育的态度,会把学校在孩子身上培养的一些美好和积极的东西都加以破坏,甚至抵消了。教育生活中,面对这一类的家长,我能改变的太少,有种如鲠在喉和想要逃离的感觉。经常听说也常说给别人的一句话:当你感觉痛苦之时,往往就是你需要成长或正在成长的时候,可能我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些家长,也或是我习惯了不信任他们。
不过昨天班里的一个家长还是温暖了我心,缘起于孩子写的一篇作文,我很喜欢,稍作修改后,发给了父亲,在和父亲沟通后,这个家长竟然有点愧疚地发来一行字:好久没有陪孩子写作业(文)了!今天,他竟然给了孩子建议,孩子采纳写完后,父亲还做了细致的修改!我很惊讶!
一篇作文,搭起了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位家长看到了一直被自己忽略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是每个家长都能这样该多美呀!(幻想着)
2. 朱永新《未来学校》伴读听后感
昨天和今天各花了1个小时来听朱老师的《未来学校》报告,对未来教育和学习的设计、运作有了整体的把握,留在脑子中比较深的几个词是: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学分银行。朱老师的解读深入浅出,听完后,让为人师、为人母、为个人的我也是震惊了一把,还有几点思考也让我印象深刻:
(1)未来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我要努力让自己“多能”,成为幸福、健康的好老师、好父母,好的自己。
(2)未来教育不是补短,补短只是补充基础的东西,更多的是扬长。我觉得扬长会造就专业,有了专业的自信,自然会带来积极反应,比较顺利地完成补短。
(3)学习要终身化,教育贯穿终身,边工作边学习是一种常态,不能截然分开。这也是我和学习小伙伴们正在进行的事情吗?哈哈。
(4)当你把一个孩子填满时,他的发展也就终结了,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个我要时时警惕自己。
(5)人工智能是用来帮助人类智能,而非代替人类智能。说的真妙!我们老师如果再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与思维,那真的就只是在创造着被人工智能弱化或代替的儿童了。
3. 一件事的意义
前天听了名师百字作文的讲座后,想着以后要养成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实践的习惯,我就试着在班里实践了,中间因为害怕学生不懂,我尝试花了半天录制了一节短短的微课,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后来王老师看到微课后,给出建议,稍作修改后,推成六年级的线上教学资源。今天看到六年级资源建设群里几位老师的总结中提到,孩子们看了微课,今天的作文内容更丰富,上交率更高了。我心理很清楚,其实即便不看微课,只要告诉孩子们随便写,孩子们也可以完成很好,但心里还是有了一丝小小的幸福,因为参与其中,这件事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4. 对话自我
批评:最近有两件计划中的重要的事,一直迟迟拖延没有行动:一是把自己上的比较满意的一节课例结合深度教学的理论,撰写一篇论文;二是,自己主持的一个小课题研究中断了,要赶紧捡起来。
表扬: 早上半小时的大声诵读和晚上45分的瑜伽,已经坚持十余天了,早上读完,神清气爽;下午练完,身体倍儿爽!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