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教育的目的单纯到只关注人的时候,教育便不再受那些评价和考核的束缚,而更有了灵性和人性。
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的眼里关注的是别人的目光。害怕同事的比较,领导的轻视,害怕失败……所以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在意分数,在意面子而去干牵拽生命的事。
2、从人治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这是我十几年教育时间走过的路径。而这样的改变和回归,则是源于忘我的阅读、坚持不懈的写作以及直击灵魂的反思与追问。
我的感悟: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忙当借囗,而且理由十足,用累来安慰自己不读书不学习的愧疚。反思与追问的也不是自己,而是我怎么那么倒霉,遇到了这样差的班,这样差的学生。其实,若能真实而又理智地面对自己,我们一定会发现原来糟糕的是我们自己。静下来读书吧,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在阅读中。
3、我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找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二是让自己获得精神的丰盈与心灵的澄澈。
我的感悟:说的真好,很纯粹的读书目的。这样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4、我在书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我的感悟:学生出现了问题,必须冷静下来,寻找原因。
5、长期的阅读让我愚钝的教育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生长出了人性的味道,也让我有了这样一种情怀:无论所处的教育环境多么不如意,无论面对的教育现实多么令人焦虑,我都会坚决地、深深地沉入到阅读中去,让作为教师的自己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
我的感悟:阅读是件美好的事,阅读是生命最美的化妆。
6、很多人认为教师写作是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想法。教师写作不仅需要,而且重要。对于我来说,教育行为和思想的日渐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持续不断的教育写作。
我的感悟:写作并非可有可无,它至少是个情感发泄的出囗。
7、通过这样的反思,我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一点点接近真实,并最终形成了对教育写作的理性认识:教师写作,不是单纯的才情展示,不是写作技巧的简单炫耀,不是华丽洗浴盐的简单拼凑,而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梳理、提炼、反思、总结的过程。
我的感悟:通过梳理、提炼、反思、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8、十几年,我以教育随笔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教育生涯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写出了一段段真切的感受,给自己看似繁琐、单调、庸常的教育活动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韵味。也就是在这样的写作中,我不仅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更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和伟大。写作,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心态,开阔我们的视野,孕育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隐形的准则,引领我们在自我修正中走过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走进理想的教育。具体来说,教育写作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可以去掉教师身上的匠气、俗气,二是可以让教师的心灵变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让教师对自我有一种静谧的梳理与关照,四是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
我的感悟:教育读写会让人沉静下来,变的不那么功利,更能感受到职业幸福,避免职业倦怠!
9、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过这样一个美妙的比喻:一个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或海边散步,如果这时院突然从远处传来柔和的、悠长的钟声,一下子,这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就得到了提升和深化。
我的感悟:向往
10、我一直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否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师能不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也就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到底能够走多远。
我的感悟: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11、但有一天我在书中读到了《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其中第一条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由此我深刻理解了名字对于学生和教育的意义。我不由对“名字事件”进行了一次追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尴尬?因为没有提前做功课记住学生的名字。
为什么会不记学生的名字?因为觉得这件事不重要。
为什么会觉得不重要?因为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习惯。
怎样才能尊重充分尊重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把学生名字之类的小事当作教育的大事来做。
怎样才能记住学生的名字?
学生的名字有什么样的意义?
……
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一次名字的尴尬,若是没有这次追问,也许很快就会在忙碌的生活中随风散去,但却在自我追问中绽放了教育的光彩。习惯了追问的我,总会把每一个教育元素进行一次彻底的追问:追问班规,追问作业,追问仪表,追问班会,追问家长会,追问学生座位,追问班干部建设……这种追问和思考,打破了常规对我常年的束缚,引导我在阵痛中开始寻找出路,让那些平庸、肤浅、简单的经验,那些似是而非的疑惑和困扰,在自我剖析和碰撞中得到了升华、确定答案。
我的感悟: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12、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时时对自我的教育经验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对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与看法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和质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敏感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开展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
我的感悟:反思与追问的重要性!
13、优秀教师绝对不是天生的,每位踏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都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都需要发现不足与错误的勇气,以及足够弥补、改正的信心。感恩入职初期的那些“磨难”,不因为任何理由停止追求,这或许就是教师能够做的、应该做的事情;积累经验,增长阅历,敞开胸怀,潜心向前,这或许就是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
我的感悟:学习,学习,学习!
14、“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这是管建刚老师在很多场合对自己早期教育经历的一段描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最初的成长环境并不“良好”。八年村小,证明了他职业生涯第一站的“硬环境”不够上档次,没有多少人可以帮助他成长;三年经商,意味着他起初对教育职业并不十分“热爱”,在成长的“软环境”上也不占多大优势。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起步往往预示他将成为最常见的“普通人”,甚至成为很不合格的小学教师。但从1998年起,他开始安心做教师了,十年之后成为特级教师,并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打拼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他的成长是从他“安心做教师”以后才开始的。
我的感悟:首先要安心做教师,其次要用心做教师!
15、这十九年的时间,我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也鲜有获得荣誉的机会,这种长期的封闭生活,让我几近丧失前行的勇气。
我的感悟:成长不易,坚持!
16、办公室里,当同事吞云吐雾、侃侃而谈时,放学后,当朋友觥筹交错、酩酊大醉时,宁静的深夜,当别人酣睡或者守着娱乐节目不能自拔,我始终坚守在寂寞的空间里,用笔墨一点点穿透喧嚣与热闹,记录一天中的烦恼与幸福,反思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捕捉生活中与教育,有关的点点滴滴。
我的感悟:真的特别佩服,学习的榜样!
17、至少我没有在困苦中选择放弃,更没有在艰难的行走中迷失方向。
我的感悟:一定不要放弃和迷失方向。
18、拒绝成长也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遮掩的大众心态。
我的感悟:因为成长需要付出,挺累的!
19、没有高学历的教师只要愿意成长,也一样能够成功。并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确实部分存在着“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现实。
我的感悟:成功与努力有关,先天不足的后天可补!
20、在我看来,优质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成长、平台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确实是一个教师成长和成功的肥沃土壤,但若没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这一切都是空谈,使之成为教师前行的牵绊。
我的感悟:始终保持一颗成长的心。
21、“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哲学命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恰恰就是“我是谁”。因为只有知道“我是谁”了,其他的两个命题才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感悟:我是谁?
22、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书读得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快要达成了。其实这是对教师读书的一个误解。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只要读书就可以获得专业发展。现在很多教师的阅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甚至没有最起码的方向,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我的感悟:阅读要有规划、有目标、有方向。
23、教师的读书还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怎么读?首先,你要读出一根桩。其次,你要读出一个圈。再次,你要读出一个我。
我的感悟:我还差太远太远!
24、阅读的真正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我的感悟:重要的是建构自我!
25、教师的专业写作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问题化写作、专题化写作和主题化写作。
我的感悟:对号入座,我还在门外。
26、这种问题化的写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化梳理,在很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行为中,找到了缺憾和漏洞;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度反思,建设性地完成了教师行为的自我维护和修复,让教师的实践能力日趋完善和成熟;三是让教师习得了一种有意义的坚持,在教师的精神世界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勇气。当然,还有一点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锤炼了教师的文字表达和价值提炼能力这一教育行政极易疏忽却又对教师成长具有持续久远意义的基本素养。
27、专题化写作,其意义至少有三个:一是突破了“零碎”实践的瓶颈,理顺了“零碎”反思的凌乱,让教育实践和反思具有的方向性;二是聚焦于一点的持续写作,足以让人把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容易在混沌中画出一条清晰的路径;三是可以让人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在某一个问题上拥有话语权,成为某方面的明白人。
28、主题化写作,就是指写作者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某一方面的实践,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进行“主题化”的系统性写作,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的时候,不能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不能单去考量他人的得失,而是要站在较高的理论理论层面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29、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育写作似乎并不是这样,写作的过程更像是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营造风景的过程,这或许正是教育写作的魅力所在,它可以让我们在重复繁杂的职业中,发现教育的美好,以及自己的美好。
30、教育叙事是一种最贴合教师实际的研究形式,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教育故事、讲述一个情节,而是要在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这个轻“事例”重“事理”的特征,恰恰是教育叙事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也是这种研究形式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得到认可,并保持了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叙事应该是一种研究,他对教师成长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反思。二是发现。三是改变。四是成长。
我的感悟:通过近一年的读写,自己不再随便发脾气了,能冷静思考,理智面对。写文也不再那么困难了,从第一篇二三百字的博文能写到一两干字,最长的一篇七千多字。这中间的过程就是成长吧。
31、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科研?
首先,我们需要低姿态的教科研。……一线教师“研究”这类问题,既不需要写一篇结构严谨的教育论文,也不需要立项结题进行课题研究,大多是在办公室里一人提起、众人参与,七嘴八舌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有时候,甚至是老师的一个牢骚,也可以引发一场“办公室研究活动”。这样的“研究”,虽不规范,但却是最实用、最有效、最容易被教师接受的方式,是一种自发的原生态的研究活动。……所以教科研,要真正走进教师,就必须放低姿态,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让老师看得见、摸得着、做的起。
其次,我们需要有梯次的教科研。教科研的梯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述。第一是表现在研究内容上。第二,表现在研究形式上。第三,表现在研究主体上。
再次,我们需要有激励的教科研。
……
教科研是教育的必需品,教师成长是叫所有教师的愿望,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没有给教师适合的教科研,教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
我的感悟:记下每一次的小讨论,或许就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