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府 Zhongfu-L1
[出处] 《脉经》:肺“募在中府”。 《素问•水热穴论》 所载“膺 俞”。王注“赝中之俞也,名中府”。
[别名]膺中俞(《甲乙》);膺俞(《素问■刺热篇》王注: “膺俞者,膺中俞也。”); 府中俞(《大全》); 肺募(《圣济》)。
[穴名释义]中,中焦; 府,聚也。手太阳肺经之脉起于中焦,穴为中气所聚;
又穴为肺之募。募,脏气结聚之处。脾、胃、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
《黄帝内经明堂》:“中府者,府, 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 故曰中府。”
《医经理解》:“中府,肺之募也。在乳上三肋间,手太阴脉自起于 中焦,故谓中府,言中气之所聚。”
《会元针灸学》:“中府者,肺之络系。府者,从阳由内而达于外。又 名膺俞者,膊膺之部,气所过之俞穴。”
[类属]
- 肺之募穴(《脉经》)。
- 交会穴之一, 手、足太阴 之会(《甲乙 》原作“手太阴之会”,据《素问•气穴论》王注、《圣济》改)。
[位置]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中线6寸处。
《脉经》:“直两乳上二肋间。”
《甲乙》: “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千金 翼》、《发挥》《铜人》、《图翼》同。
《千金》:“在云门下一寸,一云一寸六分5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外台》同。
《素问•刺热篇》王注:“在胸中行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
脉应手陷者中。”《新针灸学》同。
《大成》:“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 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
《集成》:“在周荣上二寸少,外开三分,去中行六寸。”
《中国针灸学》:“胸壁前之外上部♦第一肋骨下,与任脉之华盖穴平行。 相去六寸。”
按:本穴位置,多宗《甲己》,定位“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脉经》 云: “直两乳上二肋间,“二”疑“三”之误。至于《千金》 “云门……下一寸六分”之说,以嫌偏低,不能作据。《集成》之说,实乃捨简就繁,不作取法。今从《甲乙》。
【取法】
1.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穴 直下约1寸,与第一肋间隙乎齐处是穴。
2.仰卧位,自乳头(指男子)向外2寸处,在直线向上摸取三根肋骨的第一肋间隙处。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
《圣济》: “肺募不可伤,伤即令人鼻塞不闻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门及心下一寸,深可一 寸半,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 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筋膜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和少量的脂肪组织外,还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筋膜及皮肤。胸肌筋膜是胸部深筋膜的一部分,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 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功用]泻胸中热,清肺,健脾。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咳嗽,气喘,少气不得卧,胸中烦满,胸痛,咳吐脓血,伤寒,胸中 热,喉痹,鼻塞,鼻流浊涕,汗出等。
消化系统病症:腹肿、四肢肿,皮痛面肿,呕吐,食不下等,
其他病症:瘿瘤,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肩背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 穴出现压痛。此穴为心肺疾患常用穴之一。
[成方举例]水肿:中府、间使、合谷;喉痹:中府、阳交(《千金》)喘逆:中府、魄户(《资 生》)。胸满噎塞:中府、意舍(《百症賦》)。
[现代研究]有人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剌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 可改善肝的血液循环。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 府穴有缓解支气管乎滑肌的作用,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
[附注] 《圣惠*辨痈疽证候好恶法》:“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邮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