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上映的电影,票房居高的商业片和青春片,越来越看不懂在表达了什么,但却全程看下去又好似有点意思。正如电影院中坐着看青春片的人,好像绝大多数都是如电影中男女主角的年纪。但是越来越多的青春片中表现的东西却是越来越让人匪夷所存,好像青春片中没有逃学、早恋、打架、抽烟喝酒、堕胎等就不算是圆满的青春,一如风靡一时的《匆匆那年》。
深究电影中真的那么引起你的共鸣吗?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好像都是在学校乖乖地上学,做过的那些叛逆并不如青春片那么盛大吧?跟父母顶几句嘴;躲在教室抽屉或是被窝里面看那些青春文学小说;逃课翻墙上网打游戏;在学校跟老师撒个慌玩个恶作剧……或许这才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青春真实故事吧!
论坛上总有人在探讨中国为何国产好的电影总是低靡、低调却得不到好评和高票房?莫非真的是中国人文化素质不够高?很现实,因为真正的文化片并不迎合市场,它追求的内在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东西。从经济学角度,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够迎合市场的产品,它所有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减的,而且是高速的递减。换个正常人角度,谁又会将去看一场电影本是消费一场别人的风花雪月故事变成让自己沉思人生哲学的引子?然后活成一个事事较真的人呢?
我要是说中国电影并不亚于世界,相信一大部分人要吐槽了。但是我想,中国电影中绝对有代表我们灵魂所在的片子,接地气的生活好片子。前段时间看了一期杨澜访谈录,是陈凯歌的一段关于《道士下山》的采访。提到陈凯歌,所有人一定不陌生一部片子,《霸王别姬》,但所有人一定不知道陈凯歌还拍过一部代表中国电影的片子,叫《百花深处》,片子很短,只有十分钟,是《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里的一则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其中有贝托鲁奇、戈达尔、贾木许、斯帕克·李等等。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并不亚于国外,但在中国韩流日风盛行的今天却倒也凸显了中国文化弥足珍贵了。
倒也不只是电影等文化宣传如此,而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