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家风之怀念母亲
今年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和父亲同岁),逝世二十四周年。谨以此文寄托对母亲的无限哀思。
母亲生于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七日,卒于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享年七十六周岁。十九岁同父亲结婚生育子女四人,一辈子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和父亲一起把我们抚养成人,劳苦功高。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娘家本镇大由马村,外祖父解放前私塾先生,一辈子教书为业,当地名人深受乡亲们敬重。母亲虽没读过几天书,但从小耳濡目染知书达礼,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和睦乡里、相夫教子等在她老人家身上都能充分体现。
孝敬公婆,天经地义。祖父于一九六一年去世,以后几十年间,母亲小心侍奉祖母情同母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细米白面少之又少,农民吃糠咽菜还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尽管如此母亲省吃俭用总是把有限的细粮留给祖母吃,并教育我们不要惹老人家生气。每逢祖母生病降灾母亲都是衣不解带,煎汤熬药细心伺候。祖母于一九八一年十月去世,享年九十三周岁。平心而论不是母亲孝顺,祖母不可能如此高寿。我们晚辈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妯娌团结,乡间美谈。父亲兄弟二人,伯父经商解放后落户聊城。老家伯母系伯父原配离婚不离家,育有一女和伯母相依为命。父母视侄女为己出,遇事总是格外照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非常困难,我的两个胞姐小学二、三年级相继辍学,唯独伯母家大姐高小毕业(即如今小学六年级),在农村那个年代为数不多。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伯母母女二人逃荒要饭流落他乡,是父母千辛万苦几经周折,终于在临西老鸹寨找到她们母女接了回家,妯娌倆见面报头痛哭。母亲说“咱们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再也不要出门逃饭了”。以后她们一起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一起下地干活、拾荒挖菜受到乡亲们的赞誉。人们常说“要不是寅二奶奶心肠好,早把大奶奶夹磨走了”。伯母于八十年代以后跟着我大哥生活安享晚年。
贤妻良母,勤俭持家。我的童年和少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运动不断,农业欠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坚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信奉“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的原则,能够把有限的收入用在刀刃上。勤俭节约一分钱掰开花,使生活得以维持。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吃糠咽菜,其码一日三餐;日子艰苦,人穷志不短;家庭和睦,苦中有乐笑声连连。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闯关东,家中老的老小的小,母亲以柔弱的身躯撑起一片天,为我们遮风挡雨。个中辛苦可想而知。改革开放后刚过上几年好日子,父亲于一九八七年不幸病故对母亲打击不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老人家也接受了这一现实,继续操劳协助我们抚养下一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默默奉献,劳苦功高。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田到户,生活富裕。但具体到我这个家庭却压力山大。本人在乡镇上班,孩子尚幼,大女儿刚刚上学,小儿子则处于襁褓之中,爱人成天长在地里,家务很少顾及。要没有老娘帮忙,日子无法想象。母亲虽然年过花甲,一双小脚看似弱不经风,但性格外柔内刚。多半家务落在她老人家身上,即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又要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有时还要监督孩子们写作业从不叫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母亲疼爱子孙后代但从不溺惯他们,她常说“娇惯的孩子没后成”。在家中孩子们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最长,也和母亲最亲,一有时间特别是睡觉前经常缠着她老人家讲故事。受外祖父影响,母亲耳熟能详好些典故,什么“三字经”“二十四孝”“头悬梁,锥刺股”等都能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们也听的津津有味。这些做人的大道理都对子孙们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母亲于一九九九年逝世,孩子们在她老人家灵前哭的死去活来。二000年成田考高中,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人》。他写的怀念祖母,感人至深一举夺魁,成为当年临清市中老语文单科状元。直到现在孩子们都已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多年,还经常提及他们小时候听母亲讲故事的情境;追打他们的乐趣;孩子们生病或者磕着碰着母亲着急的样子以及他们贪玩、不好好写作业向我告状的场面。
大女儿晓华去年写过一篇悼念她祖母的文章,情感意切,催人泪下。
母亲永远活在子孙们的记忆里!
父爱如山挺地天,
母情似水润坤乾。
东风化雨三春暖,
寸草承泽六月鲜。
心底无私为子女,
胸中有爱敬慈严。
音容难忘追思远,
风范恩德代代传。
二0二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