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十八章赏析
通行本(传世本)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大道废,有仁义;
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
智慧出,有大伪;
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於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世不知道之足以淡足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支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魚,相吻以沬,相濡以湿,不如相忘於江湖。
帛书版(一)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帛书版(二)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识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帛书版分甲本乙本,区别有智慧与知识、标点断句以故为首。
帛书版与通行本相较少了两字,一是起首的“故”字。二是每句(事项分类)首的“案”字。
牧童以为少了这“故”、“案”二字使得解读不很明了。故,在上章与本章中起了一转承作用,案,历史曾有事例之意。少了这两字,多少有点南辕北辙的意味。使人有点蒙,没“道”了才有仁义?虚伪一定伴着智慧?兄弟姊妹姑舅姨表父子夫妇不合了才有孝慈?国家昏乱不宁时才有忠贞之臣的出现?不对!应结合“故”、“案”,结合十七章综合理解。
牧童认为或许十七章和十八章本是一章。
如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注: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