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自杀前的采访视频,一个美丽清秀的女子,她说“当你阅读时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而你感受到的那些所谓真实的痛苦,全部都是由文字和修辞建构而来。”
林奕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完成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简而概括之,就是一个老师利用自己的职权诱奸了女学生的故事。
而现实生活中,作者在十三岁的年纪里,和其他细腻温和的女孩一样,她对文字有着良好的敏感,坚信“诗缘情而绮靡”以及“思无邪”,对于文学、爱处于一个懵懂探索的阶段。
电影《不能说的夏天》里郭采洁饰演的白白也不过刚考上台东大学音乐学院的一名23岁的学生,未来如同窗外延伸的风景一样清新美好。
而她们本该灿烂美好的未来,却都被自己的老师摧毁。而她们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之下,以为自己爱上了诱奸犯。林奕含说这本小说不是出于控诉,她甚至在采访中用各种美好的字眼去美化这段关系。而白白呢,在林律师的不断逼问中哽咽道:“也许我爱他,我不知道。”
心理学上将其称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究其原因,由于恐惧、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及反抗的阻力等,这是一种人在遭遇巨大痛苦时会衍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本能。企图用爱的幻觉去减轻痛苦。
而另一方面,受害者又将处于巨大的矛盾之中,自我怀疑,自轻自贱,白白割腕自杀,而林奕含在自己世界观尚未成型之时被老师强暴了自己对于艺术、对于爱的理解,她的精神信念也自然处于崩塌状态,因为爱是自由是平等是尊重,畸形关系下产生的爱情观在今后的生活中终将渐渐割裂难以自洽。
她们身上都被强加了“耻感”,来自一种流氓逻辑的社会观念,你被侵害活该你平时***,甚至电影最后,连白白的妈妈也充当了杀死女儿的帮凶,质问白白是不是她先去勾引教授的,简直让人心寒。无论是素媛,还是白白,她们都问“我做错了什么?”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她们,她们什么也没有做错!因为那些看客们的闲言碎语以及反戈指责受害者人的行为,无异于是对她们余生残忍的凌迟!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曾看过一条微博:"许多伤害本来就是一次性的,可能因为有了你的允许,你的执念,它才想像一把锯子,不断在你的心上拉扯。而紧紧握着那把锯子不放的人,其实是你自己"。大概会有类似想法的人感慨林不够坚强,过于敏感。只觉得这种说法实在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受伤害的不是你,因为你粗糙,因为你隔岸观火,就不要说什么放下之类的话了吧。这句话或许也没错,但并非任何情况都适用,因为人太累会生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而如果一个人受到的精神伤害超出接受极限同样也会难以自制地崩溃失常,成为一辈子的梦魇。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说完这句话林奕含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让人心疼。或许你曾回忆起自己最崩溃的阶段,所有的绝望与孤立无援,然后放大倍数,借以想象数倍于你的痛苦。然而事实就是,对于他人的痛苦,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也无法用数字计量,那么至少不要说风凉话,去居高临下地说什么原谅、宽恕以及放下。破镜不会重圆,伤害一旦造成也无法逆转,“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而关于林奕含在视频中扣问:艺术是否只是巧言令色的虚伪?
她对艺术的真善美的质疑,对于觉得自己被文学辜负恰好来自于她对文学对于艺术的敬畏与信仰,然而,文学艺术,它们也是工具,是可以被利用的,甚至于,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光环也是具体的人所赋予的,归根到底是具体的人,文字可以是美好情感的传递,也可以是泄欲的手段和工具,而人渣就是人渣,懂艺术的人渣、精通文学舌灿莲花的人渣,那也只不过是人渣而已。
如果你也看了《圣人请卸妆》,感受到了某位网红的恶趣味和对历史的颠覆搞怪,发现秦观脍炙人口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能只是想摆脱情人纠缠的敷衍,大抵也就明白有时候美感也来自于人们的幻想罢了,在一切似乎都能被解构的社会,我们好像没有什么信仰,也谈不上什么摧毁,倒也不知是喜是悲?
林奕含说自己的书写属于堕落的书写,她无力也无意去改变什么,不想去与宏大的结构相连接,因此她扣问,却又不知自己的书写欲望的来源。
我在想,是不是将自己的故事注入到第三人称变成一种创作后,才更加有勇气将故事说出来,或者说减少一点令她备受折磨的被强加的“耻感”?然而纵使再有艺术的修饰,痛苦是真实的,而也唯有书写者孤独地承受。
另一方面,这种无意控诉的书写在某种角度来看,大抵也如同一声打破沉默的蝉鸣,齐刷刷的评论中也牵扯出不同的遭遇,她们可能就是你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亲人。没看见不代表不存在,因为伤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因为总要有人打破沉默,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热点,而是反思,如若隔岸观火,这把火,迟早也会烧到你的脚边。
个体的声音总是弱的,但仍要发声,希望这个世界能因为我们而渐渐变好,也希望不会再有女性认为:“生而为女,我很抱歉。”
请努力骄傲地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