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已经买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看完。直到前几天打扫屋子,从某个角落里发现了它。腰封上介绍“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最好的小说,这么有名的一部小说,40岁前的我并没有耐心读完它。今天,已过40岁的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书分成五个部分,在家,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这是主人公凯特在这个夏天呆过的地方,这是她发现自我的旅程。
凯特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受过良好教育,举止优雅得体,完全是传统美满婚姻楷模。然而这个夏天,家中每个人都有了安排,她不得不离开这个她获取存在感的地方,这个她建造的堡垒,开始一趟未知的忐忑的旅程。
书中没有精彩迭起的桥段,只有大段大段心理活动。从一开始凯特就在等待什么,等待被需要,她习惯了被需要。她清醒而坦率,洞察世情,顺应潮流。她就像你我,一切行为都符合潮流,符合需求,所有选择都是聪明的正确的,看起来无可厚非。可是,自己呢?
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了吗?
人到中年,不甘心衰老,被遗忘的自我,该如何安放接下来的岁月?
凯特在梦中抱着一只海豹,开始了她对于自我的疗愈之旅。
在国际食品组织,看似光鲜亮丽的人群,冠冕堂皇的底下,是无聊乏味。工作并不能实现自我。
在旅途,跟年轻的情人在一起,然而年轻人却焦虑脆弱。浪漫并不是自我的追求。
在酒店,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这些关怀并非出自真心,不过是每个人的职业需要而已。看戏的过程,凯特惊觉曾经的习以为常简直荒谬,她无比骄傲在意的不过都是表象。人们关注在意的都是表象,而且所有的所谓观点看法均是流动的,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想法明天同样适用。自我此时也遭到质疑。
在莫琳的公寓,凯特释放了自我。她放弃了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精致的外表,得体的举止,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她曾经遗憾羡慕的青春性感,在莫琳身上看到了挥霍。好朋友玛丽放纵的生活,莫琳男友菲利普的主义主张,那些都是他们的而不是你的自我。自我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心里面。
我们穷其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都是扯蛋。我们怀着不同的想法和感情经历了某一事件,并在当时有了相应的判断,等事情过了很久——等着瞧吧,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你以为,那才是当时的情况;你以前的所思所感,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那么乏味。
最后,谁也没有看见凯特和她的行李箱。于是,她拎着箱子,悄悄地走出公寓,朝公交站走去,回家。
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有凯特知道,有些改变是在心里。或许她依然会迷茫,依然会犹豫,但不重要了,做什么都不重要了!
莱辛没有给出答案,甚至对问题也描述的模糊,她只是抽丝剥茧展示,那些纷繁复杂的想法,总有一点感同身受。40岁以后的中年妇女,终于脱离了家庭的纷扰,回过头看不到自我,岁月的流逝,青春的远去,爱人的疏离,难免心慌。这本书算是一次内心的解读,梳理,它理智冷静,成熟练达,它让我们感觉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