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7年,楚国因不满郑国依附晋国,率兵伐郑。晋国应郑国之请求,派兵援郑,晋、楚双方邲地(今河南省郑州北)会战,晋军惨败。楚国由此一举抢占了“春秋五霸”的一个名额。晋军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主帅荀林父能力不足,指挥失当,将一手好牌全部打烂了。
一
公元前597年夏天,在接到郑国求援后,晋国由荀林父任主帅掌管中军,发兵郑国。当大军走到黄河边时,楚国已经攻下郑国,并与郑国讲和。消息传来,晋军内部对于下一步行动方向,发生了严重争议。楚、郑大战这场戏已经散场,晋军本来是期待作为主角出场,但是现在连参加演出都轮不上了,主帅荀林父因此认为,援郑已失去意义,不如先歇歇脚,看看楚军动向。上军主将士会对此表示支持。
但是中军副帅,也就是晋军的副总指挥先豰蹦了出来,表示反对。理由是晋国之所以能称霸,全靠的是武力,而你们这群人碰到强敌就不敢前进,不是男人的行为,你们做得到,我可做不到。
战前,将领就作战方针、行动方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原本非常正常。但是这先豰却完全不把主帅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了这番话后,他便带着自己所属的人马渡过黄河了。
先豰为什么那么屌?原来他是晋文公得力干将先轸的后裔,自恃将门之后,目空一切。
主帅荀林父对这一切居然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听从军中司马韩献子的建议,率领全军也随之渡过了黄河。
荀林父、先豰二人失和,而荀林父本人又缺乏铁腕手段,导致整个晋军被先豰一人所绑架,失败的种子已然种下。
二
晋军渡河后,郑国使者皇戌也到达晋军驻地。皇戌极力唆使晋军发动进攻,称楚军现在没有防备,晋军必然可以得胜。先豰被皇戌的话所蒙蔽,求战心情更为迫切。
与此同时,楚军内部对战、和问题也有了不同看法。但是在楚庄王的率领下,楚军迅速统一了思想,挥师北上,寻求晋军主力决战。
为麻痹晋军,楚军两次派使者示弱,最后一次还向晋军求和。荀林父见楚军主动求和,正是求之不得。双方于是约定了议和的日期。
然而,这只是楚军的缓兵之计。随后,楚军立即派出许伯、乐伯和摄叔乘一辆兵车向晋军挑战。这挑战有点类似于演义小说中的单骑踏营,就是几个人进到对方营中闯一下,杀杀敌人的锐气。
结果,三人杀入晋军营中,割了一个晋军士兵的左耳,抓了一个俘虏。晋军发现了,全部围了上来。三人且战且退,眼看无法逃脱。车左许伯用最后一支箭射了一头鹿,车右摄叔把鹿献给晋军一个叫鲍癸的头领,说你们追得辛苦,这头鹿献给你。那鲍癸也很有风度,说:“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大手一挥,把三人都放了。
被三个楚人天翻地覆搅了一通,最后还让他们全身而退。鲍癸放得轻易,却沉重打击了晋军士气。
从挑战可以看出,楚军议和是假,挑衅是真。纵然如此,荀林父仍然没有引起重视。
三
关键时刻,晋军内部又出了两朵“奇葩”——魏锜和赵旃。魏奇葩和赵奇葩都因为升官不成,便心生怒气,想让晋军失败,请求出使楚军,得到了允许。直到这时,荀林父还在一心求和,那边楚军却在紧锣密鼓地备战。
晋军上军副帅郤克听说魏、赵二人去了楚军营中,知道这两人心中有气,肯定会激怒楚军,就建议做好战斗准备。
荀林父不置可否。而先豰也是一肚子怨气,说打又不打,和又不和,不知道要干什么,准备有什么用。结果,晋军没有做任何准备。
如郤克所料,魏、赵二人果然坏事了。魏锜到楚军营中,撂下一句话说晋军请求决战,就管自己跑了。接着,赵旃带了一班人来到楚军营前,命手下冲击楚军营帐。
这不是打仗,这是“作”死!
楚庄王听说晋军来袭,亲自坐上兵车追击闯入营中的晋军。毫无意外,赵旃只能败退。为了逃得快一点,连身上的铠甲和下衣都边逃边扔掉了。而晋军这边,听到楚军营中杀声震天后,知道魏、赵两朵奇葩惹事了,就派出了兵车来接应二位大爷。
但是,晋军派出的兵车是防守用的軘车。也就是说,只到这时,晋军仍然幻想着把二位惹事的主接回来就算了,根本没想到与楚军开战。
然而,楚军一直绷紧着弦,老远看到軘车扬起的灰尘,以为晋军进攻了,当即集合列阵主动发起攻击。著名的邲之战,就这样戏剧性地开打了。
晋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而那个整天吵着嚷着要干楚军的先豰,此时也不知去干什么了。正在中军帐中做着议和美梦的荀林父,根本无力组织起像样的抵抗,终于下达了他当主帅以来最为果断的命令:全军撤退,先渡过黄河的有赏。
这道命令,彻底葬送了晋军。由于撤退混乱,人多船上,许多士兵扒在船沿,上不了船。结果,先上船的士兵为了逃跑,挥刀把扒在船沿士兵的手指砍了下来。许多船上砍下的手指,数量多得可以用双手合捧。
战败之后,荀林父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向晋景公请死。荀林父打仗不行,混官场还是有一套。如果真的想死,直接自杀好了,何必假惺惺地向国君请死?
也许,晋景公看到了这一点,就准备同意荀林父的请求。不过,在大夫士贞子的劝谏下,最终不仅没杀荀林父,还给他官复原职。
干得好,不如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