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记忆
2017/07/17 阅读 291
风为裳
相信很多人都过有这样的经历:炎炎夏日,当你从空调房移步室外,阵阵热浪瞬间向你袭来,仿佛一下子就掉进了蒸笼里一般,正应了古人韩愈的那句“如坐深甑遭蒸炊”。曾经有人说空调是现代化里最差的发明之一,虽然有失偏颇,但细想也不无道理。只要哪里挂着空调的室外机,哪里就有一阵阵热浪奔涌而出。看大街上奔驰的成千上万辆汽车,车内凉风习习的同时无一例外的不在向车外排放着滚滚热浪。温室气体排放给室外带来了更多的燥热,造成了更多的自然生态失衡。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保定干燥少雨,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它的暖冬现象和一年比一年的暑热难耐,于是特别怀念起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却满是人情味的湖北石首的一个小乡村——胜利村的夏天来。
夏天的记忆是从一根冰棍(冰棒)开始的。暑假里炎热的午后,一小贩用一自行车驮着一白色的方形泡沫箱子,(箱子上面还盖着一件厚厚的棉袄),吆喝着:“冰——棒”“香蕉——冰棒“菠萝——冰棒”。孩子们本来就睡不着午觉,被大人逼着在家里假寐,听到叫卖声便纷纷从各家各户跑出来围住了小贩。那时冰棒只有5分钱一颗,我的父母通常只肯花一毛钱买两颗,我们姊妹四人只好两人共吃一颗,我是老大是姐姐有很多时候只好主动把冰棒让给弟弟妹妹们吃。炎热的夏天,冰棍上飘出的凉气与周遭的气温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舌尖轻轻地舔上一口顿觉得一阵凉意袭来,无比惬意。
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我们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冰棒厂,美其名曰“胜利冰棒厂”。村民们吃冰棒可以享受批发价一毛钱3颗,终于有几次我的父母肯花两毛钱买回来6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全家六口人每个人都有一颗冰棍吃在当时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想起姊妹共吃一颗冰棍的情景,那时候真的很拮据很囧,现在回忆起来却很甜。时至今日,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是不是所有7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都像我一样有夏天吃不到冰棍的烦恼呢?
吃西瓜是夏天的一大幸事。那时没有冰箱,水井就成了我们儿时的天然冰箱。即便没有井也没有关系,各家都有一口大水缸,缸里存放着隔夜的凉凉的水。我们家就曾经有过一口“揺井”,井水是通过一根铁棍揺上来的。井水冬暖夏凉,用来冰镇西瓜是最好不过的了。再说儿时吃的西瓜大多是自家菜地里种的,不施化肥,不喷农药,更不用膨大剂、甜味剂、催熟剂,是真正的生态瓜果。
今天的西瓜吃法各异,有榨汁喝的,有做成精致的水果沙拉的,更有名师大厨做的各种西瓜宴,当然还有一种是小孩子们最喜欢也是最奢侈最浪费的一种吃法:将西瓜对半剖之,用小勺子只舀中间果肉最甜的一小部分,其余的连皮带肉一并扔掉。
说起吃西瓜,自然而然的便想起文天祥的这首《西瓜吟》来,“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这首诗堪称是令人酣畅淋漓的吃瓜场景描述。虽说今天的西瓜品种多样,各种速冻方式,各种甜,各种吃法,但怎么都不及古人那样苍劲、纯真、豪情迈迈。当然,无论古人今人如何吃瓜,从古至今,评选西瓜为最佳的消暑水果也当之无愧。西瓜性凉,味甜多汁,能生津止渴,暑月剖之,脆若嚼冰。每一次大快朵颐之后都能使体内的溽热消失殆尽。
蒲扇是从棕榈树上砍下来的枝叶,用竹篾扎个圆形的边然后用线缝制而成。上面条条硬瘦的骨架露出深邃的皱纹,颜色笋白中微黄。闻一闻有麦秸和草叶的馨香。扇子简易拙朴、结实轻便、风力大,真正的物美价廉。在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年月,家家户户都有好几把蒲扇。扇子不仅给人带来凉风,而且还是夏日必不可少的主要的驱蚊厉器。
蒲扇“呼嗒呼嗒”的声音是整个漫长夏夜的主旋律。小伙伴们吃过晚饭后就聚在一起,玩累了,就互相给对方扇风。你给我扇一百下,然后我再还你一百下。当然,也偶有不遵守规则耍滑头的,自己刚享受完凉风却不想给别人扇。后来也不知是谁的创意,三、四个小伙伴并排或坐或站,一个人拿着手柄磨得光滑溜圆的扇子伸长手臂左右来回用力横着扇。蒲扇够大,风力也够大。一个人挥舞扇子,三、四个人同时享受凉风。这样一个轮回下来,一个人只扇了一百下,而得到了三、四百次的凉风。
一把小小的蒲扇,揺走了蚊蝇,揺来了清凉,揺落炎炎夏日,揺过缓缓岁月,揺出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竹椅四四方方,由几根竹条编成,工艺简单。儿时的记忆里,每家每户都有几把这样的椅子,冬天大都收起来了,夏天搬出来,凉快又透气。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耍过之后,几乎分不出是谁家的椅子。大人们当然有的是办法,他们在椅背上写上自家孩子的名字。当然,我家的椅子跑到你家去了,一年半载后又回到我家来也很正常。
承载了夏天更多清凉记忆的是藏在岁月深处的那种老式竹床(又名凉床)。竹床表面略显毛糙,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光滑;刚睡上去的时候或者翻身的时候还会吱吱丫丫的响,实则很结实;竹条的缝隙有时还会夹住女孩子的长发,不过不会很疼,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竹床的喜爱。新的竹床呈青白色,人在上面躺得久了,竹子融入了人的体温就变成了暗红色。时间越久颜色越深,表面越光滑,人睡在上面越是感觉到透心的凉爽。
有谚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也有俗语说“热在三伏”。每年大暑(三伏天)即使到了夜晚,屋子里仍热得厉害,邻里左右便将各自的竹床摆在一起,(记得我们家当时有两张竹床),扯上蚊帐,让孩子们在里面乘凉。大人们拉拉家常,也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当时最会讲故事的要数我的父亲。父亲读过高小,会珠算,当过生产队会计,曾经跟一群下乡的知青打得火热。父亲略懂二胡,拉得几首如《洪湖水》《南泥湾》等有限的曲子。父亲给我们讲《昭君出塞》,讲《贵妃醉酒》,讲《杨家将》,讲《三国演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讲《水浒传》讲武松,讲《聊斋》讲鬼故事。父亲的故事真多啊,左邻右舍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喜欢他。父亲平日里很严肃,白天说话的时候我几乎不敢正视他的眼睛,但是晚上听他讲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又博学。
听着爸爸的故事,伴着远处的稻香蛙鸣,萤火虫的舞蹈,和着近处柳枝上的蝉鸣,乡亲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笑语飞扬,蒲扇轻揺,凉风习习。爸爸的故事不仅让乡村的夏夜有了灵动的色彩,也让那种含蓄又自然的亲情随着蒲扇的摇动恣意流淌。那时的时光很慢,没有那么多职场商场的竞争,没有那么大的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多的烦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吧。蒲扇盈盈在握,温柔的风一圈又一圈,爸爸的语调平缓,语言不失幽默,像一首首催眠曲。听着爸爸的故事,觉得夏天一点也不热。
夏天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游泳,当然我们那时候不叫游泳叫“打pao qiu”。对于住在长江边上的人来说,没有游泳的夏天那简直不叫夏天。
美丽温顺的蛟子河(长江的支流)从我家屋后缓缓流过,由西蜿蜒向东几十公里(有待考证),畅通无阻。河岸绿树倒映,野花烂漫,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河面很宽,(最宽处大约二百多米),波光潋滟,常有野鸭出没,“噗”的一声,一个小黑点已飞出老远,在水面划出一条直线。夏季,偶有大鱼突然腾空而起:“咚!”“咚!”河面浪花飞溅,荡起一圈圈涟漪。时不时有渔人撑着小船赶着鹭鸶经过,随着吆喝声远去,河面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家乡的小河,我心中的瓦尔登湖,上帝的馈赠。年少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它的源头在哪里,它将流向哪儿去,它的生命有多长。我天真的以为小河理应和太阳、月亮一样永远属于我们。正如嗷嗷待哺的孩子贪婪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从未考虑过母亲年轻丰满的身体有一天也会衰老孱弱一样,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小河的哺育。
对于生长在小河边的孩子们来说夏天泡在水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跟一条泥鳅泡在水里绝对没有什么两样。河滩上种了很多垂柳,汛期一到,河水上涨,垂柳便有一半淹没在水中了。一棵垂柳与另一颗垂柳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二、三米远。这些垂柳便成了我无声的教练。我常常是一只手在水面扶着树,另一只手划着水,用一只脚在水下使劲的蹬一下树干,身体便顺势往前冲,然后手脚并用,只划一两下伸手便扶到了另一棵树。这样来回划着划着,突然,就会了。仿佛身体得到了神的启示,人与水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学游泳真是一个谜!男孩子们更是无师自通,仿佛他们天生就会游泳。他们会仰泳、蛙泳等各种游泳技术,游得的又快又远。其中有一种叫“踩水”就特别精彩。人在水中直立,双脚使劲快速踩水,至到上半身完全露出水面,双手左右晃动伴以各种滑稽的表情,人的身体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表演就越精彩。更精彩的要数“凫水”啦,也叫“扎猛子”。一个小伙伴用一只手捏着鼻子,身体完全没入水中,然后在水底下快速游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突然冒出头来。扎猛子说到底考验的是人在水下憋气的能力,憋气的时间越长游得就越远。当然,这种扎猛子最诡异的就是看的人根本就无法判断扎的人会往哪个方向游会在哪个方位冒出来。有的时候扎下去的人根本就没有往远处游,而是往人群多的地方钻,在水下恶作剧地摸一下你的腿然后突然冒出来,吓得小伙伴们四散奔逃。男孩们的这些泳技令女孩们望尘莫及。
年龄小的男孩子们游泳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光着屁股。哎,给谁看呢,反正水里的鱼和虾都不看,岸边的垂柳野花也不看。
家乡的小河不仅是天然的大游泳池还是天然的大浴场。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也来到河里舒筋展骨,洗掉一身的疲惫。大人们还带来了用废旧轮胎自制的救生圈,那是我们女孩子的最爱。每天傍晚,河面上便漂浮着好多个这样的救生圈。我总喜欢躺在救生圈里,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划向河中心。我们一起仰望蓝天白云;欣赏西边的晚霞满天;向往河对岸的神秘美好;感受肌肤与河水无限亲近的惬意;没完没了的泼水嬉戏。直到星星出来了,月亮也升起来了,妈妈喊我们回家吃饭……
那时候的小河没有人泡苎麻,没有人养鸭,也没有特种养殖,更没有沿岸的污染排放,没有修那么多的堤坝。河水一年四季潺潺地流着,自洁能力很强。河水清冽甘甜,可以直接饮用。那时候的天空澄明,空气洁净,夜晚有星星(现在有些北方城市即使在最晴朗的夏夜也看不到几颗星星了),有萤火虫。那时候没有空调,有蒲扇自自然然的风,有竹床竹椅清清爽爽的凉。最令人感怀的是有父亲有故事有父亲亲手为我充气的救生圈。如今,那个讲故事的人已经随着岁月远去,美丽的蛟子河也已经耄耄老矣。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游泳的地方!(现在的游泳馆和度假海滩都人满为患,那只能叫“煮饺子”。)那份久违的夏日的清凉,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销暑
(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古人都说热散由心静,心静自然凉。心静,也许与身体的温度无关,只与心灵的温度有关。
那时候的天很蓝,那时候的水很清,那时候的心很静,那时候的夏天格外清凉。
风为裳
2017年7月20日于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