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再谈方法论
我们为什么教研?教研是为了解决问题,攻破难题,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让我们的课程更有魅力,乃至走向更高的境界。
但是在教研之前,我们有必要回到一个最初的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因为有些事情不是能力问题,比如说在上课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工作(比如课件已经打开)等待学生,如果经过提醒之后还做不到就需要问问自己了。如果你只是得过且过混饭吃而来当老师,那么赶紧分手,因为我们团队是不能容忍这样的人的,你不被容忍必定也会痛苦。
如果你内心深处是想做老师的,那就好好做。也许你不一定想像马老师陈老师干老师他们那样,为了教育这份事业,可以放弃以他们的能力绝对可以有的大城市更好的机会,而把自己的六年生命投入到鸟不拉屎的鄂尔多斯高原。也许你只是想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尸位素餐,想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敬业者同样也值得信赖,也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一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方法论。
自己主动学习才会有效
陈老师说请我“点评刘老师的课”。我说,不如说让我“主持研讨”吧,因为我不一定是“点评”,或者不仅仅是“点评”,也许有比它更有效的方法达到教研的目的——帮助老师提高课堂质量。
我们这次教研是非常初级的教研,去解决一些基础问题。我就先说说我感受到的问题(不一定是刘老师的),然后再请刘老师自己比照一下。经常自我反思,自己意识到问题,自己想要改进,这样主动学习才会有效。
方向不明——不知道我想要一个怎样的班级,怎样的课堂,怎样的课程成果。
可能原因一:没有方向意识。刚刚踏上岗位,或许一下子懵了,只想着能顺利度过课堂时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对策:意识是一旦有了就不必再提。现在既然经过提醒,那就要告诉自己,学生们经过我的这节课,通过我这个课程,应该起到我应有的作用。如果我是个语文老师,那我一节课胡说八道之后,如果效果还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那就是纯粹浪费时间、糟蹋时间,我就是无用的乃至负分的。
可能原因二:有方向意识,想要变好,可是不知道究竟要变成怎样,可以变成怎样。
对策:参考一下那些最好的课堂是怎样的,不必是同样的学科,好的课堂都有这几个关键词:专注,兴趣,高效。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能够专注地work,同时又是高效率的。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课堂,一定要多去听一听。这是关于孩子状态的。而关于学习成果的,可以参考一下同学科的好课程,曾经的罕台,现在的兄弟学校运城国际,我们自己身边的榜样,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基础能在专业水平上达到怎样的程度。别人会给我们以启发,在此基础上也许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呢!
无知无觉——学生的行为不能敏感察觉、也就谈不上做出反应。
可能原因一:因为方向不明或者标准太低。
对策:参考“方向不明”。
可能原因二:与学生生命无连接,不关注他们的状态。
对策: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状态。教学的产品是什么?是学生通过你的课获得成长。如果孩子在你的课堂上懈怠,自己玩自己的;如果孩子在你的课堂上不被点亮,黯淡无光,老师再高超的专业本领,自以为再精妙的教学设计,再滔滔不绝的自我陶醉,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关系,也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建立生命的连接——这是我从王印老师那里看来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是驯养,是建立美好关系,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敌人,而是真诚的帮助者引领者。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或者淘气都难免,但是在美好关系里,其实一个眼神就能够起到提醒作用了。
底线失守——不知道“破窗效应”的严重,坏行为会扩大、蔓延。
可能原因一:可能一开始你觉得整体还可以,所以对一些行为你觉得可以容忍。殊不知孩子都在试探着你的底线。这次能容忍,那么下次就会继续,另外的孩子就会学样,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既不会维持哪怕是当前水平,更不会自动变好。
对策:参考“方向不明”;不要让第一个“窗子”被打破。一旦打破,必须马上修补。
可能原因二:令出不行;说话时没有把话郑重传到所有人那里。长此以往,令将不令。
对策:说话时一定要看到每个孩子的眼睛,确定你的话已经传达到每个孩子那里。令出必行。
良性教育学循环——孩子因为获得成就感而越学越想学,老师因为获得高峰体验而越教越想教。
我们去讲纪律,讲管理,并不是目的。刚才所讲的都是为了学习和成长本身服务的。知识的魅力,生命的共鸣,才是教学的目的。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吸引力又松弛有度(目前大部分老师需要节奏紧凑),孩子又哪有心思走神或搞小动作呢?当然,这是一个特别难以达到的目标,但是这恰恰是我们的目的,必须努力朝向,每日三省。
故事改写的机会
总之,如果你想做一个好老师,你有了方向,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去抵达!我的生命我负责,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负责,自己永远是那个担当者,别人给你提的意见甚至是严厉的批评,爆发的情绪,都是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资源,不应该让“别人侵犯了我的主体”成为理由。
另外,我还想分享一句在这两周里比较震撼我的话。我其实是一个很苛刻的人,也许因为我的同学都很优秀吧,对有些老师有些事情其实我有想过放弃算了,但是干老师说:“要让故事有改写的机会”。每一个伟大故事都不是平川坦途的。对孩子,我们似乎更能做到“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对成人,其实同样如此。虽然是成人,但并不成熟,这是事实了,无须辩论,重要的是生命故事已经发展到这里,我要怎样继续书写它?让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还是奋起、扭转故事的走向?
下面我们再具体研讨刘老师的这节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