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毕业季。
我等新鲜出炉的“社会人”刚离开大学校门,很快我们的母校又要迎来一批鲜活的少男少女了。
前两天出高考成绩和分数线,虽然并没有去特意关注,但听说今年我省的理科成绩,每一门考个将将及格的分数加起来还能上本一线,着实令人吃惊,忍不住上微博围观了一下。
围观的时候刷到某条大v为粉丝发的求填报志愿建议的微博,点开评论一看,有很多都是在劝“千万别学xx”。
你以为这个xx都是些冷门专业吗?并不是!
医学、护理、会计、法学、英语……都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写这篇文字之前,我搜了一下网上今年的十大热门专业:金融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会计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英语——四年前的热门专业,跟四年后的热门专业,似乎所差不多。
当年的高中同学和朋友们,就我所知,除了个别被调剂的之外,的确所学的专业,几乎都在上述所列的热门专业之内,嗯,也包括我。
回想当初填报志愿时,其实原本心仪的是中文,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这三个专业,然而全被家人否决了。
我还十分深刻地记着,当时询问大学在读的堂哥的意见,他直接说,编辑出版学?这个专业听都没听过啊,太冷门了。
而四年前的我比如今更没有主见,也更容易被别人的话相左,于是放弃了坚持,选择了听从,选择了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的师范类英语专业。
然后就是无数次的后悔。
课程多,考试多,还强制必修日语作为第二外语。
别说我本来不喜欢英语,就是原本因为喜欢才报这个专业的舍友,也慢慢磨灭了本来的喜欢。
因为是“热门”专业,念的人多,正式招收编制内的人却又基本是个位数。
很多人怀着希望考了一年又一年,而每一年却又滚雪球似的在增加竞争人数。
热门专业的背后,何尝没有供过于求或者“货多不值钱”的隐患。
而有些冷门的专业,因为学的人少,专业对口的人少,就业反而更容易。
其实无感也还算好,真要是自己原先不擅长或者深恶痛绝的学科,再“热门”的专业硬着头皮混完了四年,出来依然没有相关的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能力的储备。
后来反思自己今年教招的一分之差,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并没有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不够,临场经验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老话真的对。
如果热门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学起来不仅不开心,而且会觉得吃力。因为需要用意志力逼着自己。
我可以毫不费劲地记住很多只是瞄过一眼的中文小说作者的名字,却记不住背了好几遍的英美文学作品的作者,甚至记住了,考完了现在也几乎忘光了。
路在自己脚下
选择在自己心里
其实说了这么多,也并非批判热门专业一无是处,更不是劝告学弟学妹们都别选择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的优势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不然也不会让大家趋之若鹜。
只是一块蛋糕再香甜,也并非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吃。比如不爱吃甜食的,比如有糖尿病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选专业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非常乐意学习的。如果没有爱好的,感觉比较迷茫,再去参考参考热门专业。
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建议,选专业之前最好查看一下这门专业都包括哪些课程,不要顾名思义。这样的话,也可以从这些课程中再来判断自己喜不喜欢,想不想学。
总而言之,在做选择的时候,冷静一点,别太随波逐流,别让“热门”小妖精迷了心就成。
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