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Less is now》(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我们常把简约和简单搞混,事实上两者完全相反,过一个简约的生活需要很大的努力。
简约需要努力去刻意保持,而简单只需要随波逐流。
简约并不是简单,简约需要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价值的,这是非常难的。极简主义不是简单的“扔东西”,如果不深入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过不了多久,刚清理出的空间又会被新的东西填满。
当今世界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人们没有真正的选择自由。我们谈论自由市场或自由社会,但其实人们无法真正的自由选择,因为只有一两家大型机构形成人为的垄断,他们会帮所有人做出选择,他们能操控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从而操控我们的兴趣,操控我们自然的、上天赐予的品味。
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其实是被几家大型机构垄断的,以前的报纸、杂志、电视,现在的微博、视频网站、抖音等等,商家在各大平台投入数十亿元的广告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这个,而且这招很有效。
美国花在广告上的费用,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5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400亿美元。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购买更多的东西。
这些广告在路上、在手机里、在电视上一遍遍地告诉你,你的生活还远远不够,你的头发、衣服、皮肤、身体都还远远不够,然后我们就会想要变得满足。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获得满足的其他方式,比如社交、目标、身份认同,我们用购买东西来获得满足感。
然而消费带来的满足感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淡化,你会想刚得到它的时候确实挺满足的,但是现在你有新消费目标和愿望了。
别人推销的,并不总是符合你的需求,也不总是你一定需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别人推销的并不总是你需要的,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减少受他人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
极简主义所传达的信息如此强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各种错误的东西上肆意消费,而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上无限匮乏。
受他人影响的冲动式消费,心情不好时的发泄式消费,心情很好时的情绪性消费,生怕错过了就买不到的急迫式消费,认为买了它生活就能更幸福的幻想式消费(当你真正购买后经常发现并没有),鼓励自己的奖励式消费;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消费理由,但其实少买一些感情用事的东西,会使我们更喜欢那些东西。更少的东西更能体现它的价值,而不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来冲淡这种价值。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压力、更加不满足,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太多,知道我们的邻居和朋友的房子里发生着什么,这种对比,要比过去几代人强烈得多。而我们总是不断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做比较。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总是不满足。
“向邻居看齐”,我们根据周围人来评价自己的家具、衣服、汽车。以前我们周围的人都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我们都用差不多的东西,但现在随着电视和社交媒体的冲击,发生了一种所谓的参照群体的竖直扩展。我们甚至会拿自己和网红、明星做比较。
这一代人比前几代人更要学会如何管理我们的注意力,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竞争我们的注意力,告诉我们”看看这个,你会变得更幸福!买这个,你会变得更快乐!“,你必须学会先退一步说”不,我首先需要时间去想一想什么能让我感到幸福“。
抖音、头条、微博、微信、淘宝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增加它们的用户时长。不断推送各种广告,高呼“买它!买它!”。其实我们应该先仔细想一想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是真的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价值和快乐的。否则,我们只能因一时冲动而购买它,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它。
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每一件物品都是有作用的,或者它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剩下的其他物品就都扔掉了。
清理完所有杂物后,我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我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什么时候赋予了这些物质财富如此多的意义?” “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的不满?”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它们比扔掉多余的东西重要的多。如果我们不认真严格的回答这些问题,那我们刚刚整理过的衣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新的购入。
极简主义是让我们丢弃物品,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腾出空间,而那些该丢弃的物品其实并不重要。
丢掉不重要的东西,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生命中最重要东西,不受周围混乱世界的纷扰。描绘一种有目标的生活,不是完美的生活,也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简约的生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阻碍你的东西。
Less is now challenge:“简约趁现在”挑战:
与一个朋友、家人、同事一起,每人每天丢弃一件东西。(纪录片中为第一天丢一件,第二天丢两件,以此类推,我觉得有点难,因为第30天得扔掉30件东西)
什么东西都可以扔,收藏品、装饰品、厨房用具、电子产品、家具、设备、床上用品、玩偶、衣服、毛巾、工具、帽子......
捐赠、出售或者回收,所有物质财产都要在午夜前舍弃。
你能坚持一个月吗?Share your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