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会上,讲到孩子处于问题区时父母惯常使用的不恰当方法,有一项是转移注意力。讲到这个有些学员表示不能理解,反馈说自己平常经常使用这个方法,感觉很有用啊。
对此,我现场的回应是:“这里说的转移注意力,主要指忽略孩子的问题和感受,和我们惯常使用的转移注意力可能不太一样”
但同时,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打鼓,在某种程度上我对她们的反馈是有共鸣的。想想看自己带娃时,有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论如何就是搞不定,然后一个好玩的东西突然蹦出来,熊孩子便乐呵呵的嗨去了。
对此怎么解释?P.E.T.这个绝大多数家长眼中的新鲜玩意,到底讲的对不对啊?明明简单的“转移注意力”这么一招就能轻松搞定的事情,还有必要去学P.E.T.吗?
带着这些疑惑,本着对“真理”(汗颜!)的追求,我在讲师群里请教了各位P.E.T.同仁,也仔细研读了P.E.T.书籍,又发挥了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终于对“转移注意力”有了渐渐清晰的认识。
先来看P.E.T.的框架,行为窗口(注:此框架为读书会版本,非工作坊版本),戈登老爷爷将孩子的行为划分成5个区域,我们就分别在这5个区域内来解读“转移注意力”。
首先看下①区,孩子拥有问题:孩子遇到挫折、沮丧、不开心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和父母并无直接关系。
For example:孩子早上醒来,带着哭腔和妈妈说:“我梦见自己卡在石头缝里,还有个大怪物要过来吃掉我,我好害怕,妈妈”
转移注意力:“哦,是吗,快来看看妈妈早饭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有你最喜欢的鸡蛋饼哦。”
其结果可能是:
1、孩子看到好吃的,不再提他的噩梦了,看似有用,但是孩子的心里真的不再害怕了吗?
2、孩子不为所动,继续说他很害怕,甚至哭了起来。因为自己的话没有得到妈妈的重视,所以用哭声提醒妈妈。
不管孩子是怎样的反应,妈妈的回应都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
1、妈妈不在乎我说的话,那是不是我烦恼的事情不重要,我不应该为这个烦恼。
2、妈妈不关心我的心情,我心里这么难过,妈妈根本不理解我。
3、我的坏心情、我的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吗?所以妈妈想让我赶紧高兴起来?
P.E.T.技巧:通过理解性的倾听和恰当的语言反馈,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困扰,释放情绪,然后允许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理解的,被关爱的,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流动的。面对问题,自己是有力量的。
小结:转移注意力向孩子示范不恰当的面对问题和管理情绪的方式,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和关心。P.E.T.的技巧协助孩子理顺自己的困扰和情绪问题,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管理情绪。
再看下②区,无问题区:父母和孩子相安无事,用不着转移注意力。
再看下③区,父母拥有问题:孩子的行为阻碍了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希望孩子改变行为。这是父母有可能会想到转移注意力的区域。
For example:晚饭后,妈妈想不被打扰,安安静静地看会书,但孩子时不时地过来在妈妈腿上爬上爬下,也想摸摸妈妈手里的书。
转移注意力:妈妈想起来放在包里新买的玩具,于是拿给孩子:“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小火车呦,火车开起来哐且~哐且~哐且~,快去玩吧。”然后孩子拿着小火车满客厅哐且~哐且~哐且~,妈妈继续看自己的书。
可是第二天晚上,妈妈在看书时小家伙可能又爬上来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给妈妈带来了什么影响,让妈妈有着怎样的感受,妈妈是否喜欢。妈妈这时觉得好烦,又得想着找点什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P.E.T.技巧: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宝宝,你爬到妈妈腿上,妈妈被打扰就没法专心看书了,妈妈觉得很心烦。”由于我们讨论的这个区域是仅父母拥有问题,宝宝没有特别的目的和需求在里面,所以听到妈妈的话,理解了妈妈的感受和需求,一般都会改变自己的不可接纳行为。当下一次妈妈看书他又想过来时,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干扰到妈妈就止步了。(当然你可能想说,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我家熊孩子才没这么听话,说多少遍都不管用。这时往往是孩子也有需求在里边,属于行为窗口的下一个区域,接下来讨论)
小结: 转移注意力或许能够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但孩子不会理解其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还会重复,因此转移注意力在这里是沟通的绊脚石。P.E.T.的技巧让孩子更能理解父母的需求和感受,更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影响,有益于自律的形成。
再看下④区,双方拥有问题/需求冲突:孩子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但同时这一行为阻碍了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是父母可能会想到转移注意力的区域。
For example:还是上面的例子。但孩子不再是漫不经心的,而是带着目的和需求的。
转移注意力:此时,妈妈不会去考虑孩子有着怎样的需求,只是想找一个能够吸引宝宝的东西。“宝宝,你看这个小火车好不好玩?”如果这个方案恰好撞上了孩子玩耍的需求,那么OK问题暂时解决。但如果孩子的需求不是玩耍,而是想像妈妈一样看书,那么平时再喜欢的玩具这会也发挥不了作用。
P.E.T.技巧:第三法。首先界定双方需求,妈妈通过我信息向孩子表明自己的需求,通过积极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或者通过提供试探性的解决方案同时确定孩子的需求(适用于表达能力不足的孩子)。
有的时候看上去像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但其实父母是基于对孩子需求的考虑和满足,这时其实是在无意识中运用了第三法,不是简单的转移注意力。
小结: 转移注意力不考虑孩子的需求,直接给出有可能吸引到孩子的方案,有时误打误撞会满足孩子,但考虑的出发点并不在这。而P.E.T.的技巧,精髓在于重视双方的需求,找出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所以还是要把思路调频到P.E.T.上。
最后看下⑤区,双方拥有问题/价值观冲突:价值观是在头脑及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信仰、审美、道德标准等等。敢问有什么转移注意力的动作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父母们当然也不会这个区域想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总结:
当父母采用转移注意力并感觉有效时,通常是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表面上好像没事了,但心里的问题和情绪并未解决;
2、暂时解决了父母的麻烦,但还会反复;
3、误打误撞满足了孩子的需求,靠运气;
4、无意识地运用了第三法,这时候说是转移注意力已经不恰当了。
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通过提供对孩子可能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有时好像可以解决问题,但无益于双方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P.E.T.的沟通方式可以澄清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致力于满足双方的需求,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体现的是理解与尊重,真诚与关爱。
BUT ,P.E.T.也说了: “父母是人,不是神” 父母不需要做到完美。有时候我们受限于当时的各种状况,不能很好地运用P.E.T.,那么作为权宜之计,用转移注意力来发挥下临时的作用也无不可,事后还可以再复盘。只要不依赖于这种方式,不把它当做育儿的“法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