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闺蜜突然问我,准备好今晚零点的剁手清单了吗?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一年一度的抢货节又到了。
发了个憨笑的表情,说,我忘了!你呢,准备抢什么?
她回复,老人孩子的衣服、洗衣液、包包、酸奶……都是些日常用品。
算起来,我已经好几年没过双十一了。
以前也会跟风去抢些东西,衣服鞋子之类的。后来发现平时也能买到特价的。而且那些平台的规则实在很烦,不是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能驾驭的。
更重要的事,为了凑单买回来的东西,并不都是实用的。
我讨厌不实用的东西,讨厌浪费。从小就是这样。
小时候,当然是因为穷,物质匮乏。衣服都是亲戚送的穿小的,零食基本没有,玩具都是纯天然的。
那时也曾羡慕富裕的物质生活,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零食,花不完的钞票。
参加工作以后,尝试着给自己买过很多新衣服。可一件衣服买了一年都没穿过,就会觉得自己做了件坏事。
这么年依然很穷,但是手头多少有点松动的零花钱。可是我对购物实在没多少欲望。除了生活必需品,很少买不必要的东西。
没别的原因,就是觉得麻烦。家里东西多了,就得花时间去整理、保养。我讨厌衣柜被塞得满满的,讨厌家里到处都是东西。超过一年不使用的东西,我就想扔掉。扔的时候又舍不得,只好管住自己,尽量少买。
形成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和许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有关。书名叫做《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这本书专业性很强,核心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专业的表述我早已忘了,通俗的讲就是,这个世界上的能量是固定的,人们并不能创造,只能转变。而转变的过程会产生副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污染。
也就是说,每转变一次,就会消耗一部分能量。等到能量被消耗殆尽的时候,地球就完蛋了。
(我理解的不一定对,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我记得最初看完这本书那段时间,无论做什么都有负罪感,因为无论做什么都是一个熵增的过程。都在消耗能量,增加污染。
现在当然没那么极端。但这本书的主旨,却与从小形成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契合了。
打小父母就告诉我,衣服干干净净不露肉就行了,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就行了。
形成这样的观念后,对物质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偶尔买一件新衣服,吃一顿大餐,出去旅个游,心情也会舒畅。频繁做这些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了,归根到底,可能还是因为穷,没钱折腾,呵呵!
不过,我始终认为,精神世界的充沛比物质更重要。读书,交友,思考远比逛街购物有意思的多。
如果有一天,精神世界荒芜了,那才是要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