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早已习惯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终端来阅读资讯,而我,却还一直坚持阅读三份纸质的报纸,其中一份便是《四川日报》,完全可以用一次遇见,一生相伴来形象这份特殊的情缘。
那是20年前参加一次单位招考,我从众多的考生中挤过了独木桥进入面试阶段。然而,没有任何参加面试经验我,在短暂的高兴后竟然一时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准备了。正在这时,隔壁邻居冯大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当他知道我正为接下来的面试犯难时,作为一位在机关单位工作多年退休的过来人,他给我聊天讲述过往的工作经历和面试注意技巧,还递给我几大本从《四川日报》上剪辑下来的精华版让我好好学习研究,叮嘱我要在政策发布、最新资讯、基层动态和经验事迹等方面下功夫学习理解,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实战”演练,这样就能全面提升自己的面试应试能力。
按照冯大爷的热心建议,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头扎进《四川日报》精华文章中汲取知识营养,一边有意识地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模彷面试的场景进行训练。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到了面试的时间。尽管20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形仍记忆尤新。记得有一道题目是“假如你作为单位分管领导,你如何组织一次最新三农政策的宣传活动?”看到题目后,我就有了九成把握答好这道题,因为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从冯大爷给我的《四川日报》摘录文章中就多次看到过类似的新闻报道,也了解这种宣传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要达到的效果。另外的两道题目,我也结合平时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四川日报》上的真人真事进行举例作答。看到面试考官们点头认可的肢体语言,似乎昭示着能够取得一个好的面试成绩。
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我以绝对优势的成绩如愿进入了报考的单位工作。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被安排在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负责对外宣传稿件的撰写投稿等。因为工作的关系,加上受冯大爷的影响,我每天养成了阅读中、省、市报纸和剪报的习惯。每每看到《四川日报》上精彩和有用的文章,我都会抄录或剪辑下来,加强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揣摩,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让我从最初的只能写豆腐块文章,到后来尝试着写长篇报道和调研理论文章等。如今,我已成为了单位的老同志,每当有年轻同志请教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曾经让我受益匪浅的《四川日报》,推荐他们多学习上面的文章,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转眼20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无论走到哪儿,阅读《四川日报》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也许,这份始于偶然,却伴随一路走来的特殊情缘,让我越发觉得《四川日报》不只是一份普通的报纸,更是一位无形的导师,指引我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