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岁末年初,总是能在各种纸媒体,自媒体中看到很多很多的习惯养成,各种旧年总结,新年规划。
旨在给多数被“猴”耍了一年的人充点新年“鸡”血,为自己有条不紊的新年定一个新的方向。
今天看了《Eye in the sky》,我想谈谈目标导向、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
【关于剧情】
《Eye in the sky》,影片讲述了一次针对自杀式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在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定点打击而产生分歧。
如果按照目标导向的解决方式分析这部电影:
目标:摧毁恐怖分子,并确保其他无辜人员安全。
行动指南:发射导弹。3。。。2.。。1.。。
然而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恐怖分子的据点隔壁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一旦发射导弹,这个无辜的小女孩必定丧命。
于是执行者的目标变成了:摧毁恐怖分子的同时要确保小女孩安全。
行动指南: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办法让小女孩到达安全范围
在让小女孩离开的计划失败后,上校依然要求按计划执行,而行动组的高层,包括了英国人,美国人,政府和军方,各种法律评估,各种讨论,请示。都将行动组推向了再次评估伤亡的数据上。从最开始的65%下降到45%,多少个镜头刻画了评估数据的艰难和评估人员的无奈。
无人机驾驶室空气凝重,驾驶员颤抖着执行命令,1枚导弹下去后,大多数恐怖分子死亡,头目仍然在喘息,小女孩趴倒地上,微微抖动。为确保任务完成,上校下令发射了第二枚导弹,恐怖分子全部歼灭,小女孩再也没能站起来。
【影片的中心思想】
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我从最开始的疑问到后来只剩下纠结。
影片一开始,大肆的渲染了这个小女孩的天真烂漫,我问了好几次为什么?
做为一名军人,他的使命就是执行。做为一名首相,要维护国家利益。顾问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他的岗位指责,因为他不会参与到任何执行层面。(显而易见,有多少公司到员工和领导也是这样的啊,只有敢于背负责任,承担风险的领导才是一个好领导,其他都是狗屎)
这个时候想到了曾经看到的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5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试问,你会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个人拯救5个人。那么当这个问题放在电影的真实场景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了。
我们知道客观上最好的方案,然而即使有最好的方案,出于感性我们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从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必须这么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学会扩大审视问题的视角,以同理心去体察决策者在当时情境下的不得已。没有对与错,只有不同角色不同认知。基于自己的认知结合自己的角色,进而做愿不愿意/应不应该的选择。
【电影的表现方式】
大篇幅的展现小女孩场景,必然是为高潮迭起做铺垫,把纠结的内心拧的更紧,人物表现非常立体。
最后一部分,恐怖组织士兵为救小女孩,放下汽车上的武器,送小女孩去医院;是否在说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两次导弹发射后的静音处理,让我感觉到了导演对生命的庄严和敬畏。
【题外话】
我喜欢看科幻,灾难片,因为我知道他都是特效制作的。每次看完这样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片,无不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繁荣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