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地仁。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此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人生的四种修炼方式:
一、入则孝 —— 与父母相处以修炼自己。(在家靠父母)
在家要孝顺父母,将父母作为自己修炼的对象,善待父母的一切。父母就是家里的佛,我们与其四处拜佛,不如孝敬好自己的父母。
二、出则弟 —— 与外人相处以修炼自己。(出门靠朋友)
在外面,要把大家当作兄弟一样好好对待,能够尊敬别人,与他人好好沟通,好好相处。
三、谨而信 —— 用作事来修炼自己。(不夸夸其谈)
遇事沉稳,不浮夸言辞,说到做到,凡事用结果来说话。很多人越来越不靠谱,就是因为他们夸夸其谈,吹牛皮,却又做不到。“言可复也”,说到了就要做的到,不然就不要说。
四、泛爱众而亲仁 —— 核心还是要“修心”!(去爱更多的人,去爱这个世界)
我们要去修炼能够去爱更多人的能力,爱自己,爱亲人,爱更多的人,最高境界就是爱世间的万事万物,视众生为子女,视子女亦为众生。
以上四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道场。
这句话,就是孔子给所有人提到的一个进阶建议,学习的路径。即便我们没有机会读很多的书,没有机会走很多的路,没有机会经历很多故事,也没有机会看很多的风景,但我们只要在自己生活的道场中能够把以上领悟并践行好,也能够很好地修行自己的。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淳朴。二者是相对的。
“文胜质则史”:一个人很注重外表,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心实际上没有那么优秀,甚至还有点糟糕。
“质胜文则野”:一个人内心境界很高,智慧很深,但外表看起来并不拘小节,还会显得有些粗野。
其文意思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那么这句话也是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我们对于自己要追求“文质彬彬”,对于他人,我们也不能仅通过一个人的外在来判断这个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放方面面,一定要先踏踏实实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把当下的日子过好,把当下的一切处理好。只有在把自己的内在充盈好了,再有余力,再去学习孔子所说的礼乐射御书数了。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成人。
不要与任何处境对抗,而是要接纳。懂得因果关系,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过好每一个当下,而不是抱怨和虚度。做一个谨言慎行的人,不需要证明和说明太多,一切拿结果说话,一切用作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