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云端》是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南希·K·拜厄姆所著,全书共有六章。
一、 用什么理论来解构网络新媒体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学者更多关注信息传播背后的关系,关系的建构与转换,而人际关系的研究是最基础的。《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读起来一点儿不累,但它思考了以下有趣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拜厄姆认为:“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发生了混淆和变迁。”她进而指出:“边界模糊的核心是一种对于虚拟和真实的深度混淆。……数字媒体让我们的身份、关系和实践的真实性成为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问题?拜厄姆梳理并运用了四种理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社会形成论、技术驯化。
二、线上新型关系是怎么构建的
拜厄姆认为:“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各自的重点并不相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技术与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那么,这个双向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呢?与其他传播学者一样,拜厄姆把目光投向网络社区,投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有两种:桥接型和结合型。“桥接型社会资本的交换是指异质性个体之间所形成的、相对较弱的社会连接,而互联网和社交网站有助于挖掘一个人在这类资本上的潜力。与此相反,结合型社会资本通常在关系亲密的个体之间交换。如果把前者比喻成‘社会润滑剂’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社会强力胶’。”她还说:“事实上,弱关系的相互支持可能比强关系更能缓解压力。”拜厄姆认为:“新媒体并不会用虚假的模拟来消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笔者认为虽然不会消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但会连接或引发这种参与。拜厄姆进而讨论这种在线上的新型人际关系,谈到其中的身份问题、平台影响、自我认知,“无论是何种相遇方式,我相信,你在已经确认了解并且信任别人时,永远都需要这样放胆一试。”
三、 从中介化传播到社会化传播
拜厄姆把戈夫曼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从线下推向线上,她特别关注在线上陌生人建立的弱关系、弱连接,对此她研究了社交平台。沟通就是通讯录,这是社交媒体最重要的用户资源,它们总是千方百计想获得它。毫无疑问,通讯录的获取和应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平台,都是极其有用的方式。巴伦把它描述为“一种无须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维系友谊的方式。” “随着关系的发展,我们寻求线索更加丰富的媒介来充实我们的联系,联系一旦被充实起来,就会使用多种媒介进行交往。这些媒介相互融合,就形成了复媒体环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连接一切和媒体生态。
拜厄姆与其说研究人际交往,不如说她在研究中介化传播。”中介化传播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种人们用来连接彼此的工具。“她说的工具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还包括媒体、社区、平台等媒介载体或媒介形态。”每一种工具都有意义,而这种意义要依靠他人的解读."她还关注社交媒体中商业性:“越来越多关系交往发生于商业性空间中,但商业性空间要对股东而不是对用户负责,这样我们在交往中产生的数据,就会以一处我们无法控制的方式成为可供买卖的资产。”尽管拜厄姆没有太多谈到大数据对社交媒体的影响,但她这段话让我产生了对“算法囚徒”背后的资本驱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