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键词语】
① 大学:朱子解为“大人之学”,傅佩荣释为“成德之学”,杨伯峻考据指周代贵族教育体系。三说可统合为“培养完整人格的学问体系”。
② 明明德:前“明”为动词(彰显),后“明德”即光明德性。朱子强调“复其本明”,傅佩荣解为“实现人性潜能”,杨注引《尚书》“克明峻德”。
③ 亲民:程朱解为“新民”(革新民心),王阳明主“亲爱民众”。今当兼取二义:既需自我革新,亦需推己及人。
④ 至善:非抽象概念,朱子解作“事理当然之极”,实为动态的完善过程。
【现代译文】
培育完整人格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人本具的灵明德性,在于带动民众共同革新进步,在于确立人生至臻完善的终极方向。
【四维诠释】
1. 它说了什么:教育目标的三重维度。
2. 它想说什么:从个体觉醒到社会改造的实践路径。
3. 它能够说什么:人性可完善的理论预设。
4. 它应该说什么:德性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
【系统建构】
概念澄清:建立“明德-新民-至善”的价值链条。
判准设定:以“是否实现德性觉醒”为根本标准。
体系构建:内圣(明德)→外王(新民)→圆融(至善)的三阶模型。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