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你是不是会抱怨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智力不够用?如果是,说明你认为智力是天生注定的。确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脑的许多属性类似与生俱来的“硬件”,我们成年后大脑能改变的东西很少,性格、天赋、智力等在经历了婴儿关键期后就决定了。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逐渐动摇这个根深蒂固的观点,他就是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
他说:“人类哪怕只是学习一条最简单的信息,也会涉及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神经元结构的物理改变。”这些物理变化导致了大脑功能的重组。因此,当大脑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在不断重塑自己。
其实,最初坎德尔是在海参身上发现这一事实的。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人类神经和海参神经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学习新东西的,且处在人类与海参之间的大量动物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大脑具有一种重组能力,它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连接,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从而实现大脑结构的改变,科学家将大脑的这种能力叫做神经可塑性,也叫脑的可塑性。
尽管大脑的可塑性在最近几十年才被科学家们普遍接受,但其实远在18世纪,意大利科学家文森佐·马拉卡尼通过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已经揭示出生物的大脑可能是可以变化的。他先训练了一群鸟学会做复杂的动作,然后将它们杀死以便对大脑进行解剖。结果发现,这些鸟的大脑某一区域比未经训练的鸟类大脑同一区域有更广泛的褶皱图案。
50年后,查尔斯·达尔文发现野生动物大脑与家养动物大脑之间也有类似的区别。野生动物的大脑要比家养动物的大脑大15%~30%。由此看来,复杂的野外环境迫使野生动物处于不断学习之中。
对人类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最出名的当属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了。在伦敦,想要开上著名的黑色出租车,需要通过非常严格的出租车司机测试。司机需要记住超过25000条街道,以及所有相邻街区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的名称。因此,准司机们不得不花数月时间学习这些“知识”,仔细研究伦敦地图等。
2000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埃莉诺·马圭尔教授及其团队对这些准司机在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兴趣。经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准司机的脑结构在尺寸和形态上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当来现在不用再解剖大脑了)。
特别是在海马体上,这个与记忆力和导航能力密切相关的脑结构,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明显要比没有掌握的普通人大。在2003年的一项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又对参加出租车司机测试的司机们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发现与未通过测试的司机相比,那些通过测试的司机后背海马区的灰质随时间推移显著增长。可见,即使成年人的大脑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大脑其实就像肌肉,你让它运动的越多,它就变得越大、越复杂、越强壮,这意味着智力绝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的。正是大脑的这种可塑性使我们可以不断发展各项能力。
这个研究结果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鼓励,我们并不比那些天才人物差多少。事实上,少年时期的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并未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就像达尔文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只是热情与努力。因此,我们无法达到期望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抽中智力大奖,而是自身的努力还不够,就像一句话说的,我们大多数人远没有努力到拼天赋的程度。
每周坚持分享两个有趣又有用的知识点,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