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丹思心舞
前几天,老妹跟我聊起孩子的学校在侄女所在的实验班组织了家长学生心理成长营的事儿。这个营由学校联系外部机构提供面向班级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团辅和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愉快:心理机构安排的班主任不能很好地规划和安排日程、协调资源,又不能正面回答学校和家长们的咨询,而用“心理咨询师”的“眼光”去评判质疑的家长,并在沟通中卷入了自己的情绪,在集体活动中无事先沟通地用公开点名家长和孩子的方式揭示矛盾,惹到家长愤怒,后在机构督导的介入和协调下虽然平息下来,但是这个冲突事件以及成长营提供的服务中包括这个机构督导在内的“心理工作者”的水平让我妹大跌眼镜。她提到几点感受和疑问:
1、关于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准入:这样的“心理工作者”是不是自己心理问题多才去学心理学的,在机构参加个培训就上岗,连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都没有,怎么辅导别人的心理成长?心理行业有没有在准入条件上对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做评测?
2、关于心理工作者的态度和视野: “心理工作者”是不是很多都是理论一套套,看别人都是问题,却缺乏自知之明且知识面和经验狭窄?(老妹举了好几个例子说这个班的心理老师以及她认识的其他“心理工作者”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背景缺乏理解、妄下判断,把正面案例当成反面教材)
3、心理服务有哪些形式?团辅与一般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
我跟她谈了一些自己对这个行业和从业群体的理解。感觉她提的这几个问题有些普遍性,在此做个分享。
首先来看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准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工作者”包括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社工师、婚姻家庭咨询师、EAP咨询师等。正如我在《如何看待心理行业的乱象》中提到的:目前,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相关学历背景以及过去已经取得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注册系统心理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社工师等资质的有心理工作从业资格。但从2017年开始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不再由人社部组织考证和颁发新的证书,面向新咨询师的准入政策还没出台。尽管取消老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整顿过去咨询师考证的门槛低、不规范,现在市面上还是有些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提供培训和证书,这些都不是行业权威机构认可的心理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书。
所以,也不一定是持有了上述正规证书就一定是专业、合格的心理工作者,其中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主要是卫计委和卫健委认证的中初级“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认证的中初级“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这几类证书持有者中有临床经验、专业、合格的比率更高,但一定要求更专业的学历背景。
第二,关于心理工作者的个人成长
现有的心理工作者有不同的来源,会通过持续受训和接受督导支持个人专业成长。
心理工作者的专业相关程度、人生经历、工作领域和对象、工作模式(一对一咨询或团体咨询,受托于个人或受托于组织,等等)、心理咨询流派取向,等等,各不相同,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有相对专注的取向和受训背景、在匹配的领域内积累相关咨询、培训、社工等经验,也会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局限,不会来者不拒、承接自己不擅长、不能胜任的工作和个案。
如果因为入行不久、资历尚浅,走专业道路的咨询师应该通过团体和个体形式接受资深督导和同辈督导的持续支持,督导师同样由行业的正规体系认证,这些已经形成了日趋成熟的行业机制。如果脱离了这个机制的机构和个体咨询师,是没有办法获得专业体系的认可和背书的,消费者应该在这方面加以识别。
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虽然心理工作者有不同的背景,但是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可以反映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准,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和职业伦理上。
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完全没有心理问题,目前也没有硬性规定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水平的入行标准,主要通过心理机构的面试把关,所以心理工作者依托的机构和平台的专业水准是主要的背书。
我理解,心理工作者的工作机能很像是应用软件,不可能一次性做到十分完美,但应该测试到沒有重大安全后门风险(有严重伦理问题、无合格专业受训背景等)才能正式运行,并可以在适配的场景和运行环境中不断获取数据、修补bug、平滑升级,这个完善和成长需要靠心理工作者的自觉自省与专业支持、监督系统共同促进。最终的衡量在于能否有效提供服务,这通过咨询量和咨访关系可以形成综合判断。
心理工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要有虚怀若谷的终身学习态度和行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来访者或客户。欧文.亚隆在接受第一个同性恋来访者时,对同性恋者毫无所知,却能本着尊重、学习的态度去理解和共情对方。“以来访者为中心”、“向来访者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人本主义取向的态度,而成为心理咨询界的共同倾向,这也同样适用于做EAP(职工援助计划)、社工等其他涉及心理服务的工作。
第三,关于心理服务的形式和区别
在心理咨询服务的谱系中,包括一对一心理咨询、家庭和伴侣咨询、团体心理咨询。
前面两种以个案服务为主,长短程不一,长程咨询一般针对更深入的人格和社会功能发展,短程则主要支持危机干预、应激情绪和现实焦虑的舒缓等。
团体心理咨询则更多是以提供多人互动的场域支持个体成长自我、相互支持面对一些有共性的特殊困难或主题等,一般倾向于长程,但可能受一些不稳定因素干扰(比如面向病患团体的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不同于EAP服务中的团辅、培训。
不同咨询形式可以配合,不过通常同一来访者的不同咨询由不同咨询师提供,以防止位置切换对咨询师和来访者感受产生干扰,这样可以保持疗法和关系的稳定性。
在面向社区、学校、企业以及特殊人群的心理工作中,通常包括提供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活动,融入相关心理知识;比较常见的还有危机干预场景(比如强烈创伤应激、自杀干预等);还有像学校心理老师常年会接待个案咨询,企业EAP服务中可能打包一定时数的个体心理咨询,但由于公共资源有限,这些咨询服务时数拆解到个案会对次数作一定限制,比如一些学校心理中心会规定学生一个学期可接受6-12次免费咨询,这就限定在了短程。咨询师可以识别出需要长程咨询的个案做建议和转介。
另外,面向特定组织和人群的心理服务往往还和社会工作服务相结合,协调相关资源从现实层面提供综合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