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这个平台当做笔记本每天写读书笔记~写给自己的)
"有关司马迁生平的读书笔记"
1.司马迁生平及其少年时的经历
(1).BC145~BC90,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也就是陕西韩城人。是西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毕生著作《史记》,上止黄帝,记载了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历史。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开创了我们历史上纪传体通史的先例。被鲁迅先生称作"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好的评价。《史记》排在二十四史的第一位。
(2).从三黄五帝时司马氏家族就掌管天文地理农桑之事。周朝时开始任史官了。
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为司马迁这一支),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司马靳之孙司马昌,秦国的官员。玄孙是司马昂自称王,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后来投降刘邦。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而司马谈正是司马迁的父亲。所以在这两千年间,从天文地理到历史风俗,司马家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的家族传统。而这也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原因之一。司马迁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其家传的渊源。
(3).所以司马迁小时候是太史令的儿子,家境不错的,也就是官员的儿子,但是并没有和他父亲在一起,应该是他在老家,从小边放牛边读书,读书很认真,记忆力太好,喜欢安静,没有人督促,自己喜欢阅读。二十岁时开始外出到处去游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外出旅游,旅游丰富了他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等的知识。为他后来编写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来从小喜欢安静的孩子读书读的都会不错的。能够坐的住,读的进去,有耐心,真的读进去了。应该是属于自我感知,自我驱动型的性格,也多亏当时没有游戏,否则也难说。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厉,也就相当于大学快毕业了。小青年,正是豪气冲天,年少轻狂的时候。在全国各地游厉时就开始收集奇闻异事,已经提前搜集素材,看来目标早就确定了。后来又求教于孔安国和董仲舒,都是有名的大家。再后来司马谈死时告诉他,要他继承家业,继续担任史观编写历史。看来史官是可以继承的,不用考试。然后就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了。
2.司马迁入仕后的生活情况
公元前98年时噩运缠身。李凌战匈奴失败被俘,好像是投降了,应该是迫不得已吧。平日里可能和李凌的关系不错吧,就帮李凌说好话,武帝当然不高兴了,帮助投降的将领开脱,是不是同伙,是不是想反叛了,所以武帝发怒就把他下狱且实施了宫刑。皇帝身边太危险了,不能够乱说话的,也可能是太史令的职位,修史书必须真实,性格太直,没有见风使舵,所以就遭到惩罚。在监狱中没有一蹶不振,还是继续编写史书,后来出狱又人中书令,继续修史,直到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通史。第二年就去世了。
3.公孙傲如何简介害死李广和李凌家属的。
汉武帝派卫青攻打匈奴,这时李广已经年金大了,但是还想最后再来一次建功立业,武帝在李广再次请求下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领兵和卫青一起进军。卫青是大将军,李广应该想做先锋的,但是武帝暗暗告诉卫青不让李广做先锋,可能是看李广年龄已经大了,怕有什么失误。卫青就想让他的发小也是救命恩人公孙傲做先锋,先锋容易立功。所以李广没有做成先锋,后来又迷路了最终悲愤而死。公元前99年汉武帝这次派李广的孙子李凌带兵攻击匈奴,李凌太冒进,带了5000人深入匈奴境内2000多里,被匈奴11万人围攻,最终投降,可能是假投降。
后来通过使者的斡旋,武帝准备迎接李凌回国,这次不巧的是又派了李凌的克星公孙傲去执行。不知道公孙傲是有意或者是没有小心去做事,到匈奴兜了一圈就回来报告武帝,说李凌正在帮助匈奴练兵呢,事实不是李凌,本来武帝还念李家对国家的贡献,听公孙傲这么一汇报,完了,李凌的家属通通处死了,也就断了李凌回归的路了。最终只有客死他乡了。公孙傲这个家伙真是李李凌他们的克星,似乎这也是天注定的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凌兵失简介导致司马迁受到牵连。李凌应该不会真的投降,家里妻儿老小都在按道理不会真投降的。
古代武将也难做,胜利了是文官上司领导的好,失败了就倒霉了,所以必须胜利,压力可想而知是多么不容易的。
这里还是说说司马迁的成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司马迁能够留下巨著,从小就已经往这个方向努力了,可以说目标早就有了。受到家族影响,加强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在灾难面前也没有放弃目标,这一系列的因素最后才促成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公孙傲这个人下面再去好好查一下看看如何?他如果出使匈奴能够把李凌接回,最起码李凌家的家属不会被处死,至少不该没有查实就乱讲,也可能怕如果李凌回国对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