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读书是不是越多越好?看书阅读层面的读书,或是如此。学历教育层面的读书,恐非如是。
过去,大学教育是一个预备公务员制,考上了就是商品粮,就包分配,就有编制,就不愁一辈子。读书上大学,是穷人家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常跟我讲这样的道理。吾生也晚,没能赶上包分配的美好时光。我高考后的第二年就扩招了,现在的大学文凭含金量,早已不比当年。
大学文凭只是起步的标配,不再有额外的跳龙门含义。在自行车是标配的年代,汽车当然拉风;可当汽车早已普及,那也就是个代步工具而已。
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父母,依然没能从对大学文凭的简单崇拜中,走出来。还觉得,只要孩子上了大学,就能过上好日子,书读的越多就越有出息。这样的思维当然是错误的。
高考好好考,上了大学,拿了文凭,基本上就可以了。除非你特别有某方面的天赋,奔着拿诺贝尔奖而去,立志要搞科研,否则,穷人家的孩子,应该赶紧出来工作。
因为你比不了那些家境宽裕的孩子,他们不需要着急挣钱,还可以接着在大学里浪,读硕读博,留学镀金。
你穿着破布鞋跑步,人家穿着专业跑鞋,要想赶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点起跑。别人读完博士才进入社会,那时候,你已经提前摸爬滚打好几年了。
因为文凭含金量骤降,读书这件事,越是读到后面,越是边际效益递减。就算你的智能手机再好,也不能像当年拿着大哥大一样自诩大款。研究生起薪比本科生其实高不了多少,文凭与成功之间,更没有等号连接,提前工作,积攒经验值,才是正途。
读书太多,很容易成为沉重的沉没成本。你会舍不得丢开你的专业,因为你已经读了那么多年,哪怕那个专业根本找不到工作。穷人家的孩子太在意文凭,知道父母供读不易,书读的越多,可选择的范围反而越少,看不见更多更大的机会。
读书太多,很容易成为沉重的人生压力。父母出了那么多钱,供你读那么多书,再没点出息,你会觉得对不起所有人。你出身的家庭,你的亲戚朋友,都觉得你读书那么多,肯定会有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一旦没有,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背后说闲话。那种压力,十分可怕。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去年12月26日,西安交大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跳河自杀了。
他女友认为,女导师周某经常安排他做PPT,打扫卫生,买东西,答应帮他联系出国,又未能兑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直接导致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作出了轻生行为。
我看了他与女导师的聊天记录,没发现什么太出格的地方。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陪逛超市、陪去家中装窗帘,这些琐碎的事儿,如果就能构成一个人自杀的理由,未免太玻璃心了。
导师是老板,学生给导师免费打工,这种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反倒是,越穷的人,可能越敏感。他湖北农村的老家人就很惊讶,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居然在导师家擦车。
可你村里学历最高的人,在大城市里算什么?在人潮涌动的都市里,没人关注你的人生,因为你的人生不重要。
别太小看自己,这样才会更加自信;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才会压力更小。智慧在于,能够区分不同的情形,给自己不同的安慰。
关于杨宝德跳河自杀,警方已排除其他可能,他的女友,却还在拼命把火往女导师身上引。姑娘当然是很伤心啦,但也不能因为悲剧发生了,就非得找个人出来垫背。
要我说,杨宝德之死,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太多。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家庭,无法支撑他读这么书,他应该更早出来挣钱,至少先把自己养活。
他对未来的想象很完美,先出国,然后回来在大学教书。当出国变得希望渺茫,好看的玻璃花就蹦碎了。读了那么多书,还搞不出一点名堂,何以回见家乡父老?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书读的越多,必然压力越大。更何况,当初读硕读博,很可能本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试图以继续读书来逃避面对。
安慰自己说,多读书,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结果,拖过了硕士,又快拖过博士,进度条无法再延长,就快走没了,终于不得不面对,幼稚的自我欺骗,那种幻灭感,杀伤力很大。
这时候,相比读完本科就出来工作,沉没成本更大了,家人的期待也更大了,自己的恐惧感更深了。
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杨宝德选择了自我毁灭,但他依然被打败了。
没有钱,谁也硬汉不起来。
贫穷是万恶之源,它剥夺了你很多的自由,把你困在死寂的黑暗里,透不过气来。别人可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你人生的天平,砝码已欠费。
寒门博士之死,最该警醒的,是我们的寒门父母和寒门子弟。
我想对寒门父母说:上大学没什么了不起,不要因此给孩子很大的压力,那只是起码的标配,仅仅意味着,孩子终于走出大山,获得了在城市奋斗的资格。他与别人依然相差巨大,起点要低很多很多,能够泯然众人已经很好,出人头地哪有那么容易,至少得两三代的奋斗。
我想对寒门子弟说:不要用多读书来逃避现实,幻想未来,读书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那是奢侈的事情,如果你资质平庸,你根本耗不起。赶紧出来工作,先养活自己,然后为家庭奋斗,把自己当成下一代的铺路石,不要奢望一步登天。读书容易把人读傻,工作更能锻炼人。蜗牛的前进之路当然艰难,重要的是,一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