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书中读到了遭遇熊孩子,文章中提到那个,伸手上邻桌抓吃的东西的孩子在邻桌呼叫妈妈注意到之后,打的哇哇直哭,而妈妈无视孩子的哭闹,只顾自己吃东西。而那个在候车室里跑来跑去撞到别人行李的孩子在被提醒之后,妈妈也是啪的一巴掌打的哇哇直哭,以粗暴的行为干预方式结束。
我们看到这样的熊孩子是缺少规则感,没有社会约束性,也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但这样的熊孩子是怎么被培养起来的呢?可能爸爸妈妈更多的以忽略的方式或者粗暴干预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忽略性的孩子,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规则,对他来说,他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也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那么粗暴干预,让孩子更多的是拥有恐惧和愤怒的情绪,而并非知道下一次应该怎么去做。也就是说,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效果。
教育孩子是一个慢工细活,不是说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比如文中那个抓别人饭菜的小朋友,和撞到别人行李的孩子,妈妈可以做出一个榜样,为孩子的行为道歉,然后当时给孩子留有余地,照顾他的自尊心,回去以后再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就会在他的行为和妈妈的行为中做一个对比,以妈妈为榜样去修正和改变自己,这样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有更多的反思和调整的机会。那么当孩子做到一点点的时候呢,也及时给他关注,肯定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一点点的修正,一点点的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也正如我们焦点中所强调的,关注正向和坚守规则并行,我们从挑错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关注孩子的缺点,调整到关注孩子的优点,因为我们关注什么,强化什么,强化什么就扩大什么,扩大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注意到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
那么规则呢,需要我们和孩子共同的制定,可以问问他,对于这样的现象,他是怎么想的?他愿意怎么改变?那在改变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又怎么去处理?如果说他违反了,那怎么样惩罚?那等他做到了呢,你应该怎么样去奖励?我还是参与了,并且同意的部分,他就会更愿意去执行,更愿意去尝试,因为他卷入的足够的多,因为也是征得他的同意的。其次呢,要给他书面化、简单化和公开化,把规则用文字写下来,张贴在抬头都可以看到的地方,一是督促和提醒,那么规则一旦建立的双方都需要遵守,而并非单方面是孩子的,因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凭什么你就可以这么做,而我不可以呢?
关注正相和坚守规则并行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规则感,信心,勇气和力量。就像我们县里今年的交通的整冶,之前交通次序混乱,抢道的、占道的、胡乱穿行的、闯红灯的随处可见,经常有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不安全的隐患。现在路上有了很多的护栏和通道的划分,交警的介入,会让开机动车和骑车的人更多的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井然有序,大家的安全也就有了保证。生活质量提升了很多。
有规则的爱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