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层面的“性压抑”和现实中的性没有关系,它是早年的性压抑导致的人格扭曲,也就是生命没有被激活的状态,不让自己享受关系的幸福、性的快乐,并升华到事业上的攻城略地、挥洒自如、功成名就,这就是力比多的充分释放,也就是没有早年的性压抑。
2、哀悼的能力几乎等同于一个人成长的能力。
3、艰难和痛苦,可能是压抑了自己的能力或把能力外包给了别的某个人。
4、成熟并不是没有内心和外界的冲突,而是能掌控住那些冲突,以及用自己成熟的部分,去捍卫自己幼稚的部分继续可以幼稚。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敌意和不信任,其实是自己这一代不想离去,就预设还被需要,攻击下一代还年轻。
5、有人“厚古薄今”,认为一切还是过去的好,这是人格层面发展停滞,向历史投射的结果,他们内心反进步的部分对应着历史上的落后阶段。一个人对传统文化最高级别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活的更自在。
6、有些人在潜意识层面可能是期待着得病的:
(1)疾病带来的痛苦,可以缓解他的内疚感。
(2)疾病本身是满足他本能欲望的一种象征性形式,比如睡前强迫性地把一天的事情捋一捋。
(3)压抑自己的愿望,并带来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甚至可能会泛化到压抑自己的各种能力,以求内心的宁静。
7、有些工作狂,让工作占据的太多的时间:
(1)用工作自虐
(2)回避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会引发内疚感)
(3)让自己的孩子体验一下自己早年亲情缺失的感觉(让孩子理解自己)
=====================2023年12月9日
8、追求完美本身是人格脆弱的表现,这样的妈妈既不能承受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承受孩子的不完美。她的超我过于严厉,随时都可能处于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的紧张之中。如果犯了错误(其实这些错误对一个不追求完美的人来讲微不足道),她本能地倾向把责任推给孩子,这样孩子就成了他攻击的对象。当孩子犯错误(这个错误同样可能微不足道)时,他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羞耻感激活,就会使他加强对孩子的控制。
而60分的妈妈,自己已经放弃婴儿般的自恋。她不再需要通过自己的完美来得到他人的爱,因为她完全独立、能够"自给自足”。她能够面对自己的“瑕疵”,不会感到羞耻,所以她也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会要求孩子完美来抵消自己的不完美导致的羞耻感。
当孩子处于放松的状态下,他不会犯更多的错误,而会犯更少的错误。因为错误,经常是潜意识故意犯的,用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过度控制。
9、追求完美的妈妈向外呈现的,不是一个“有瑕疵”的、鲜活、真实的自己,而是伪装好的、虚假的自己,这使得孩子无法通过妈妈这个“镜影”看到真实的自己。换个角度说,这样的妈妈眼里的孩子,不是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而是生下来就是伟人、圣人。
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一生可能都在寻找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的具体表现可能是:用变得更糟糕(包括各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人际功能障碍等等)来报复性地对抗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其他抚养者)对自己的完美要求。
而我们说的“60分妈妈”,则有着接近真实的自我,他们在孩子面前也可以展现真实的状态,再这样的妈妈的“镜影”下,孩子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解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满足妈妈表面或隐含的要求上,这也避免了他用一生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10、追求完美的妈妈,自然不会放心老公跟孩子的关系,这会使孩子从母婴二元关系向父母-孩子的三元关系发展受阻,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化。
这样的孩子可能一辈子纠缠在跟妈妈的关系中不能出来。我们指的是心理上的纠缠,与空间距离没有关系。比如一个孩子上大学就去了美国,跟妈妈在物理空间上相隔万里,但Ta却像是“背着妈妈”远行的行者,身体虽在远方,关系却还是早年的关系;在满足妈妈的要求之前,ta无法发展其他的关系,也许永远无法发展健康的、不被妈妈影响的其他关系。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离父母十万八千里,但潜意识当中,他时刻准备着回到妈妈的身边(比如以疾病的方式)——那个地方有“完美妈妈”在等着自己“回家”,在此之前,他始终不能放心地、自由地做自己,看似自由实则被自己束缚。
11、60分妈妈,离100分妈妈所缺的40分是有无穷的妙处的:
第一,这个缺的40分构成了温尼科特说的“母婴间隙”,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在孩子长大以后就成为了一个人的“内心自由”。而没有间隙的孩子,会对窒息性的关系成瘾,成年后依然跟父母有很深的纠缠,要么就处于和别人的高浓度冲突关系当中,这样的人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心身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久治不愈的单纯性鼻炎。
第二,这个缺的40分,为他人的“进入”开了一个口子。他人可以是老师、同学、朋友等等,孩子的世界从此变得天宽地阔,内心也会变得浩瀚无际。父母40分的缺憾,会带来孩子100分的完整与美好。
而100分的妈妈,他的孩子的世界中只有妈妈一个人,或者只有父母。孩子长大后即时有一段时间远走高飞了,但最终以疾病的方式回到了父母身边,那是因为他想留在父母的身边,直到两人互相打100分以后,才能够放心去做自己。
这就是创伤,创伤之所以是创伤, 是因为它让我们滞留在创伤发生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个“完美的父母”在等着我们回家。
第三,这个缺的四十分,是各种方面创造力的源泉,他可以使我们用智力和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完美妈妈”。很显然,现实层面的完美妈妈是对创造力的扼杀:因为一旦孩子在进行创造,其实就是对完美妈妈的否认和攻击,会产生内疚感。
12、如果父母(爸爸或妈妈)为孩子的学习牺牲了太多,比如放弃事业、没有娱乐和交友,你的牺牲可以使你理直气壮地抱怨孩子,还包含孩子对等牺牲的交易:他必须服从你,赞美你。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倒置:意识层面是因为牺牲太多,所以抱怨;潜意识层面确实为了抱怨,所以牺牲(过度付出)。
抱怨,是因为你看不到自己婴儿般的被照顾的愿望,还有可能是你把你对父母的抱怨,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把孩子“父母化”。
13、一个自我边界不完整的人,就很难存储和应用知识,也很难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也就不会在社交场合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改变他的思想。
14、没有被父母共情过的孩子,长大以后要么会强迫性重复地吸引他人攻击自己,要么会为了回避人际冲突而变得自我封闭。
15、自然而然的感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度轻易地感动、持续时间太长的感到、完全没有智力运作的感动,则是认知缺损的状态。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妈妈,经常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感动,是否也包含对孩子的潜在要求,要他以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和独立来回报你。
16、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婴儿完全需要他人的照顾,任何的不确定性都会是严重威胁,成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高了,或者说,能忍受某些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成人仍然需要很高的确定性,达不到就焦虑,那么表示,他对环境还部分保留着婴儿般的需要。
17、被害焦虑,我们可能会把敌意投射到跟我们不一样的人身上,然后再认为他们对我们有敌意,会做出不利于我们的事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这样的心理。
18、解体焦虑。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疑病症,他们担心某种未被检测的疾病会导致自己的毁灭,这是一种自我破碎感、或者被他人吞噬感,来源于早年关系中的自我边界被反复突破。它离死亡还有一步之遥,可以被理解成“活着的死亡”,比真正的死亡更可怕。
=============2023年12月13日
19、社交恐惧:你赋予社交以背叛父母的意义,意思是跟被人玩就不跟自己玩了,由此导致的内疚感转变为恐惧。
(1)人活着最大的幸福,来自享受有滋养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带来的幸福感,有可能突破了你潜意识设置的幸福感的上限,随后超我被激活,自我打压启动,使你用恐惧来回避社交行为。
对中奖、赚钱毫无兴趣,潜意识并不想获得这些东西。
禁欲主义者表面上是禁止感官的享乐,实际确实禁止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感,因为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
(2)你赋予孤独以某种优越感,同时鄙视在社交当中如鱼得水的人,认为他们肤浅轻佻、浪费光阴。因为在潜意识的运作当中,孤独带给你的痛苦体验,可以缓解你不易被察觉的“内疚感”。
(3)跟他人的关系是照见自己内心的镜子,你害怕在别人对你的言行和态度中看见真实的自己。
(4)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孤独,孤独的人依然是和别人在一起,只不过是和“早年的养育者”在一起,注意不是现实中的父母,而是和早年的、过去的“父母关系模式”在一起。而对外社交显然会破坏跟“它们”在一起的感觉,这就是还一直滞留在过去的、小时候的关系当中,也就是说依然活在过去。
20、权威恐惧
(1)你把你攻击权威的冲动,投射到了权威身上,你就会感觉是权威要攻击你。
(2)你可能把早年对父母或其他人的恐惧,穿越时空,转移到了现在的某个权威身上。
(3)你可能想用恐惧来保护权威,因为当年让你恐惧的,他的内心是恐惧的,你代替他恐惧来表达爱他。这个保护同样穿越时空转移到了现在当下的某个权威身上。
(4)你感受不到恐惧,但是你用攻击权威的方式来掩盖恐惧。
21、异性恐惧
(1)你赋予和异性普通的交往以性的意义,所以你恐惧的不是异性,而是自己的欲望。
(2)你投射性地认为别人会嘲笑你对异性的兴趣,其实是你自己嘲笑自己。
(3)恐惧是喜爱的反向形成,早年对别人的喜爱没有得到恰当的回应,就停留在了当时的创伤。
22、当众说话恐惧:你一直做着被人语言的容器,而“不可以”让别人做你的语言的容器。对少量的说话,这种“不可以”的数量也比较少,不会影响到你,但当人数众多,就会影响到你说话的功能了。
而为什么你的潜意识会有“不可以让别人做你的语言的容器”的感觉的,可能在于你赋予了给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想法以攻击、性的含义。
23、当你恐惧的时候,思考:我为什么恐惧?谁需要我恐惧?恐惧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有思考参与的恐惧,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恐惧了。
===============2023年12月17日
24、复杂化其实是关系的未分化的状态;一针见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是分化良好的状态。
25、人格层面的性压抑,不是现实层面的压抑,而是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压抑,使得人格变得扭曲。
26、害怕和别人打交道,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害羞、恐惧、焦虑,可能是把和别人普通的交往或相处赋予了泛的“性的意味”,你恐惧的不是别人,因为很多时候对面的人你并不认识,你恐惧的是自己的欲望,恐惧自己的欲望不受控制地展现出来,于是制造了焦虑和恐惧等等。
而事实,性仅仅只局限在自己的亲密关系或性伙伴中,不会弥漫到和人的普通交往中,不管你有多少可怕的欲望,也仅仅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出了这个范围,所有的欲望烟消云散,这才是清爽的人格。
本质上如果你对被人普通的交往有这些奇怪的性意味,也就是在潜意识层面你想和别人产生联系、链接,发生不清不楚的关系。这是你内心的渴望,渴望和别人产生关系。
27、我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很多激情奔放的、各种能力超强的人,本质上,就是少有性压抑的。他们意识和潜意识都很清楚地知道,升华了的力比多的满足,并不违背道德和法律。
而那些情感平淡、各种能力都被削弱的人,本质上是性压抑。这样的人,生命没有被充分激活。潜意识层面超我的松动,可以改变他们这种情况。
==========2023年12月19日
28、杠精,你害怕同意他人的任何意见,因为你潜意识和他人界限不清,在意识层面同意他人,会让你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你不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而是不愿意和他人融合。
一个人人格独立、边界清晰的人,是不会在意同意他人观点的,或者说他不在意别人表达的任何看法,因为他也把别人看成边界清晰、独立的人,不会想着改变别人。
29、边界僵硬是边界不清的反向形成。
如果一个人像机器一样过分精密地处理人际关系。
比如在钱上面过分认真,几块钱的事情也赋予占便宜和被占便宜的意义;过度保护自己的隐私,把别人对自己的一般兴趣理解成是对自己边界的侵犯,也对别人的一切不感兴趣;在礼尚往来中斤斤计较,缺乏灵活性,等等。
在边界僵硬的背后,或者,在他的潜意识层面,他是跟别人融为一体的。他害怕看到自己对别人的需要,僵硬是在向自己显示:我是独立的,不需要别人。
===============
30、我们日常犯的很多错误,也呈现了潜意识的风景。比如一个很认真负责的人,无意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表示在潜意识他想犯这样一个错误,潜意识有犯错误的渴望和冲动,而平常的“过度负责”本来就是对这个潜意识冲动的防范。
31、寻找潜意识的途径:
(1)梦的解析
(2)自由联想
(3)催眠
(4)生活中犯的各种错误,尤其是无意间犯的错,包括口误、笔误等等
(5)病理症状
(6)愿望不能表达潜意识,而行为却可以——时常回顾、记录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
32、没有被意识化的潜意识:
(1)潜意识分不清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时间的定向力,可能会用过去的方式应对现在的人际关系,或者用幻想来替代现实
(2)潜意识分不清“你、我、他”,当一个人在婚姻中无穷无尽地抱怨的时候,其实是,小时候的那个他,在抱怨他早年的父母。
(3)潜意识经常是相反的。比如意识层面,我们希望自己健康,但是总是做着各种危害健康的事情,比如大晚上吃烤串、熬夜追剧等等。
有很多不愿意被自己觉察的东西,沉淀到了潜意识,当这些东西被意识化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我们心灵的一部分,可以使我们的心灵真正变得比天空更加宽阔。
33、自恋的特征:
(1)夸大的自我,包括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
比如一个人,他在潜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
表现出来,就是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这种自我中心感是经过了某种变形的,即把别人都关注自己,变成了别人都看不起自己。
(2)自恋的人有不合理的权力感,他们期待被特殊优待,或者别人无条件顺从他们的意愿,如果他们的愿望没有被满足,那么他们就会生气,也就是自恋性暴怒。比如有人开车动辄就狂按喇叭,好像他一出门,所有人都应该为他让路。
(3)健康的自恋是一个人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健康的自恋,就表现为一个人的需要大于他的能力,所以会经常处于不被满足的状态,就像儿童时期没有被父母满足一样。
34、人的心理发展有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依赖或依附。这个阶段没有他人活不下去,就像婴儿对他人的绝对需要一样。有人一遇到麻烦就睡觉,这是形式上的退行,因为婴儿大多数时间处于睡眠;中国人集体的退行,就是对美食的过度依赖,甚至付出健康的代价。
第二个台阶是控制。比如有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本质是想控制别人。也是人格不独立的表现。
第三个台阶是成熟阶段。这样的人能爱自己和爱他人,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
35、不苟言笑的成年人,也在退行中,他们的人格较弱,无法hold住成年人内心的需要和激情,也无法轻松应对外界环境,就只能用僵化的方式压抑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36、赋予某种能力(比如流畅说话)以某种堕落的意义,超我被激活对其打压,能力削弱或丧失。
37、当父母要求孩子专注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无疑的损害孩子的专注力了。被外界要求专注,会使人产生一种服从之后的屈辱感,这会极大削弱专注的品质。专注本质是独立人格的副产品。
38、无数宅男宅女回避社交行为,对它们来说,社交性的适应行为会使他们感到有丧失自我的危险,或者否认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因为这会导致屈辱感)。而相反的情形是过度社交,他们是在回避独处时要面对的内心冲突和痛苦。
39、【放假之后上班为什么“很痛苦”?】无法转化工作和娱乐,无法或很难从追去快乐的娱乐状态转换到创造价值的工作状态。
因为他赋予了工作太多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工作就是被虐待、被驱使,或者工作意味着“长大成人”而内心还住着一个不能工作的小孩。
40、投射是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冲动、愿望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投射无处不在。
41、为什么一个人更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自己的配偶,因为看人会激活更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他无法承受的。当然,当手机成为一个人的一部分或衍生的时候,那么看手机也就是沉溺于自己,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
42、夫妻吵架,有时候是藏着掖着地“亲密”,只是又不想让对方和自己都意识到这一点。
==========2024年1月4日
43、一些父母经常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他们潜意识也许有另外的愿望,所以才需要用强调这一点来掩盖。
44、快乐是一种分离性的状态,意思是,你快乐我就插不上手了,你不快乐才有我给你帮助的机会,所以孩子的快乐意味着对妈妈的攻击。
45、喜欢谁就在谁身上(包括躯体上和心理上)用力。
46、那些能够在法律道德框架下挥洒自如、肆意表达攻击性的人,潜意识里都没有自己一出手就会毁天灭地的那种自恋,所谓潇洒,就是没有自大,也没有被自己的自大所吓到。
47、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就要觉察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我的,而是他的。
================2024年1月10日
2岁以前的前语言期,一个人经受的创伤会储存在原始大脑区域(脑干、下丘脑、边缘系统等),形成内隐记忆,并构成相对封闭的回路,不容易受到新脑(大脑皮层)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大脑皮层懂的道理不可能影响到原始大脑的运作。当然,明白了这一点,依然还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没法让你过好自己的一生。
48、强迫性后悔:一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经常潜意识故意压抑了自己的智力,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糟糕的后果,然后他就处在后悔之中,这种情形发生了无数次,甚至他全身都散发着对后悔成瘾的味道。在潜意识层面,他并不是犯错之后后悔,而是他需要后悔的感觉,于是在选择的时候犯错。
49、强迫自虐:自虐所带来的痛苦可以抵消难以忍受的内疚感。这些内疚感可能来自对父母的背叛、成功幸福后的不配得感、低存在感对持续自我刺激的需要。
强迫性重复是对创造性的防御,是在重复过去的生命、浪费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又为未来的强迫性重复埋下伏笔。
50、如果一个人过度使用智力,甚至使用智力来隔绝情感,不让情感通过智力表达出来,那么这就是情感隔离;但是如果没有智力这个依托和容器,那么情感就像洪水泄下一般,那就是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了。所以正常人,是让自己的情感通过智力活动表达出来,比如用智慧的语言说出来、用写故事诉说出来(写小说)、用创造某些成就表达出来、用追求权力表达出来等等,情感在背后推动,但只有智力活动才能让情感正常地表达。
51、有些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是关系距离很近的表现,或者说,冲突所掩盖的,是无法被看见的爱,是没有分化的高浓度的爱。
这个没有被看见的爱,如果对孩子表达出来,就是:你越长大就也不会粘着我,越长大就也不需要我,你长大最终是会抛弃我的,而我不能没有你,所以我要找些事和你纠缠在一起。
而对于孩子来讲,天然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冲动,会驱使他和父母反着来,不然就成为父母的一部分了,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成绩不好,因为父母希望他成绩好。
52、为什么有些人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会紧张?
因为他们所感受到的,和别人的心理距离非常的近,甚至近到都脸贴脸了,这会让他们感到紧张。但是实际上,他和对方可能才刚认识没多久,或者说他们的实际距离是很远的。而如果是一个人格独立、人格边界清晰的人,距离是远是近,都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53、阅读障碍的解释。
所谓的阅读障碍,就是看书的时候,书上的每个文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这会让一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读题”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有趣的,讲一堆文字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会让我们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当一个人的潜意识体验到,这种乐趣会违背父母的意愿,会受到惩罚,就会在人格层面抑制一个人阅读的功能。
但在意识层面,我们都明白,阅读带来的快乐甚至有时候是幸福,并不意味着对父母的攻击,也不会受到来自父母的惩罚。将这个潜意识意识化,会大大降低对潜意识对阅读功能的抑制。
54、平淡不是关系的必然归宿,老夫老妻是对关系非常坏的一个催眠。
关系的平淡化有下面可能的原因:
第一,向父母平淡关系的认同,比如一个女性从小就知道他父母的关系是没有温度和激情,如果他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充满激情的,那就甚至是对他妈妈的攻击了。
第二,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关系的投射。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有创造力、没有人格压抑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更不会走向平淡。
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有某种不可言说的敌意,因为创造力在潜意识往往意味着背叛、离经叛道。
第三,平淡还可能来源自人格的未分化,因为两个人在潜意识层面早就已经融合在一起了,需要用“平淡”来把对方推推开。小别胜新婚的“小别”就是现实中离开一下,让各自免于被吞噬般融合的焦虑,让大家的距离远一点。
55、关系中过度强调责任、负责。
一个自由的人会快乐地主动承担责任,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和对方要有“责任感”。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长着一副“严肃”、“负责”的面孔,表示他们正在掩盖关系所带来的愉悦感,也许这种愉悦感被他们体验成某种罪恶感。
更糟糕的后果,是经常把负责挂在嘴边,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现实中会变成逃避责任。
56、人格层面有性压抑的人,往往通过表面上看不出来是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性的需要。夫妻之间频繁的争吵、甚至是躯体冲突,就是一种隐形的性行为,更可怕的是还有人在孩子面前这么做。
57、自我攻击的扩大化。有些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你竟然看的上我这样“不怎么样”的人,说明你也不怎么好吧。
58、
父母潜意识会倾向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这是下意识的,也就是父母甚至完全不知道在这么做)。驱动人们这么做背后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但这是没有分化的爱。
比如一位女生因为外卖点多,被男友训斥浪费时,她感到很沉闷和委屈,后背发紧。巧的是,一次男友与其父视频电话时,他的父亲训斥他的模样,和男友紧张的身体状态,和此前自己的状况如出一辙。
她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男友训斥时的感受是男友当年面对父亲时的感受,她和男友,在不同时空、不同境遇下,身体和情绪出现一致的状态,过往的历史在当下重现。
59、如果父母的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就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的失控。比如有些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
这可能是打压孩子的以下能力:对环境的敏感,以及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在权威面前发表意见;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
如果你要讨论大人的事情,就找一个孩子不在的地方,否则,就是你邀请了他,但又不让他参与,这会让他陷入“双重束缚”的境地,这种环境(过度控制)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怎么着都不行”,就像一个人站在原地,往左不是、往右也不是,两头受阻。
60、人性是一些列矛盾的结合体。比如,人同时是善良的和邪恶的,对父母既有爱也有恨,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独处。只看到或者说只愿意看到矛盾的一方,就会把另一方排除在意识之外,潜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潜意识经常和意识是相反的。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意识上)恨父母,其实他隐藏了对父母深刻的爱,而有些人却相反,表面上爱父母、感恩父母,其实他隐藏了对父母的恨。
有些人总自我催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善良的人,却没有觉察到自己邪恶的一面,于是就可能无意间做出一些坏事来,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失误,其实是他潜意识的冲动表现出来了而已。而那些能够觉察到自己恶意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恶意至于控制之下,保持警觉,就不会犯那些看起来“非故意”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