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史书中已经流传了千年,恐怕连事件的当事人自己都没想到,由他们君臣几人导演的这一场拙劣的暗杀行动,竟能够在后世的文人墨客嘴里,被争论那么久。直到今天,各种电视剧、电影还在乐此不疲地,消费着它的剩余价值。
这其中,总有些后世读者在遗憾,荆轲刺秦为何会失败?为何那一剑偏偏就没有刺中秦始皇,导致一代剑客悲壮赴死?其实,我们从史书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这次燕国上下策划的暗杀行动,必然会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剑客的技艺
荆轲是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曾经游说过卫元君,想要得到重用却被拒绝。如果说这里的卫元君是没有识人之明的话,那么下面的两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第一件事是当时的超级剑客盖聂,荆轲曾经到榆次,找盖聂论剑。然而在这过程中,技术精湛的盖聂发现荆轲说的很多都不对,于是怒气冲冲地一直瞪着他,看得荆轲心里一阵发虚,便先走了。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荆轲游走于邯郸的时候,鲁句践与荆轲搏戏,中间起了争执,鲁句践发怒,厉声呵斥他,荆轲却一言不发地逃走,再也没见面。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荆轲本身不仅技术不精,连胆儿也不够肥,他没有勇气面对盖聂和鲁句践的厉色。其实了解了这一点,就已经可以预见,此次刺杀行动的前景,当是灰暗一片。
剑客的拖延
荆轲有了上面这些经历,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水平,所以当田光将他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丹第一次求他刺秦的时候,他婉拒了。他拒绝的理由是:这是国家大事,我恐怕没有这个能力胜任。
或许太子丹以为荆轲在自谦,可惜他没有料到,这真的是荆轲的心里话。与盖聂论剑,知道了自己剑术上的不足;与鲁句践搏戏,发现了自己勇气上的欠缺。所以太子丹的这个要求,他真的是心里没底。
然而太子丹没有想到这一点,他还是在不断叩首恳求,并坚持不允许荆轲推辞,荆轲没柰何只得答应了下来。虽然应允了太子丹,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那个时候秦将王翦已经破赵,势如破竹,燕国惶恐不已,于是太子丹忍不住去催荆轲,荆轲却说,您不来,我原本也要去见您的。
他紧接着提出,需要两件东西,才能见到秦王。这两件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他的人头一直是秦始皇想要的,并为此重赏黄金千斤。
可是,太子丹不忍心杀了樊於期,荆轲见状,便主动去找樊於期,告知了情况,樊於期二话没说、自刭而死。有了这两样东西,又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找到了少年武士秦舞阳,一切具备,按理说荆轲可以动身了,然而,还是没动静。
剑客的等待
太子丹终于开始不耐烦,他怀疑荆轲反悔了,或许潜意识里也意识到,这次刺杀行动的主角,选错了人。
那么荆轲此时为何迟迟不动呢?很简单,他在等一个人。等谁呢?史书上没有记载,关于这个人,目前有好几种意见,有说是盖聂,有说是荆轲的好朋友狗屠,还有的说是张良,甚至看到有的文说是王翦。
其实,综合荆轲刺秦的上下文,以及事件的逻辑联系,我认为,荆轲苦等的这个人应该就是盖聂。
首先刺杀秦王,是将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活,“一击即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荆轲本人的剑术显然不够,那么他肯定是想要个剑术精湛的帮手;第二,荆轲之所以选择了苦等而没有告诉太子丹,也许是因为之前和盖聂不太友好的关系,他没有把握盖聂会答应,所以想等盖聂来了,再和太子丹说。第三,史书上说这个人“居远未来”,而盖聂远在榆次,这一点也很符合。
可惜的是,荆轲还没等到盖聂出现,太子丹就已经再次催促了,于是荆轲没有办法,只得出发, 而最后的那场易水河边的送行,在我看来,也是不严谨的。太子和宾客们送行,周围很难说没有秦国的细作。就算没有细作,那么大阵势,又是击筑又是唱歌的,难保不传到秦国耳朵里,“兵贵神速”,此事的保密性不言而喻。
就这样,剑术不精的荆轲,带着一个不靠谱的秦舞阳,踏上了那条通往咸阳的不归之路。没有周密的安排,也没有详细的行动计划和补救计划,春秋战国史上最仓促的一次暗杀行动,就此登场了。
终章
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荆轲一击不中,反被秦王砍断了大腿,荆轲随之又向秦王扔出匕首,却还是偏离了目标,扎在了铜柱上,秦始皇逃过一劫,而荆轲则被侍从一拥而上杀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整个谋划过程,荆轲都是在被动面对,但是在秦宫的大殿上,在秦舞阳失态害怕了的情况下,荆轲能够勇敢作出反应,刺向秦王,克服了原来的怯弱,应该说,还是值得敬佩的。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