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多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的,不是侵华日军,不是南京大屠杀,是遇难者,是我们的同胞。
这是一个每个游人来南京都无法绕过的景点,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历史。
每次来这里都是阴雨天,这次也不例外。这样的天气里,根本不要加什么滤镜,空气中自然弥漫着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
参观从一排雕塑作品开始。然而这不仅是雕塑,这是无数中国人在那个冬天的真实写照。逃难与杀戮,恐惧与悲恸,这就是1937年的南京城。
十字架样式的标志碑,黑色的数字在阴云的映衬下更显沉重。1937.12.13~1938.1,那六个星期的南京城就是人间炼狱。碑下方铺满了鹅卵石,象征着在炼狱中丧生的遇难者。碑后的黑色砖墙上,“遇难者 300000”的字样刺激着每一个游人的神经。
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这座大鼎。位于广场正中,基座上书“国家公祭鼎”五字。鼎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的重要礼器。立鼎为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算是后辈们献上的一份迟到的慰藉吧。另外此鼎的原型就是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楚大鼎,刚去过合肥的我对此十分熟悉,一眼就认出来了。
广场的另一侧是和平大钟,由旅日华侨捐资铸造,其上“和平大钟”四字由启功先生题写。求学十数年,初中、高中、大学的校名均是启功先生题写,看到此字也是倍感亲切。每年的12月13日,这口大钟就会被敲响,警钟长鸣,勿忘历史。
园区内,“遇难者 300000”的字样多处出现,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展馆内人头攒动,但没有其他景区的喧闹,压抑的气氛令人喘不过气来。行走其中,手机放入兜内就再也没有拿出来过,唯一一张照片,就是这张黑色的“静”字。馆内随处可见的肃静标牌,想是怕我们惊扰了冤魂的安息吧。
如果说展厅内还是“正常”的压抑,冥思厅内的气氛更是让人肃然。没有一点灯光,道路两侧是星星点点的烛灯,仿佛是黑暗中顽强存在的希望。随着缓慢的节奏,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被宣读出来,像是在控诉,又像是讲述。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重回光明的环境中,祭灵泉寄托着对死难者的告慰。
吹响号角的军人,这是战士们冲出战壕的号令,也是为死难者安魂的乐符。
和平女神雕像,纵使阴云密布,托举和平鸽的右手依然是那样的坚定。
如果以上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话,那广场北面开辟的抗战胜利纪念馆,就颇有“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韵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这里的主题,入口处的地面上金色数字一路铺开,向游人展示着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历程。
展馆分为侵略者的罪恶、不屈的抗争、法西斯的投降、正义的审判、争取持久和平五个部分。参观过程中,两本杂志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本封面上,年轻的中国士兵神情坚毅,显示着自己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而第二本的封面,日本国旗上被划上了大大的叉号,宣示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样一份降书背后,无数爱国志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不用什么“黄金台”,又何谈“为君死”,一切的一切,唯有“人民”二字,担得起这场战争的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