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问题本身,以及带来的可怕后果)
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半途而废”,对任何知识经常会浅尝辄止。
无论学习什么,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是什么都不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
这非常可怕。相当于每天都游离在真正的知识精华之外,思考着的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最终成为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
我不想变成那样。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我的这种“半途而废”,个人分析有两点。
一是“认为这些都和我关系不大,反正以后也用不到”。正是这种将知识内容和自己分离的想法让我的动机非常少(见理论证据1)。
而这种认知上的动机转变并不容易。
但根据课程内容,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只要将学习过程和个人利益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足够的拉力让学习动作持续。时间长了后,产生的惯性会转化为内部动机(见理论证据2)。
对此,我产生的原则1是:每几天一次总结时,如果这一周都坚持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会给自己一些奖励(一块蛋糕、一杯奶茶等)。
二是“我对自己学习的深度没有一个清晰地判断”。认识不清的结果就是盲目地学习,而盲目学习的效率极低。甚至会有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高频地反复学习,却对真正没学会的知识点进行主观忽略。
根据这门课程,SOLO可以对学习深度进行测量。
我形成的原则1是:每天睡前躺在床上就用SOLO对各个学科进行测量。(每个学科都量)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原则1的检验
时间:4月1号10点
地点:宿舍
检验方法:回顾这一周学习效果(见证据)
原则2的检验:
时间:3月28号——4月2号
地点:宿舍
检验方法:睡前反思(因为只是在想,所以没有证据)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么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说出原则下次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使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1有效。这周三放假可以对周一和周二进行总结,可能在宿舍床上(不想起床)。前提是提前在床上放好笔和纸。
原则2有效,但仍有改改进空间(写报告时想到的,还未实践)。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测量结果,便于几天一次的总结。(见新补的证据)
总结
“做不久”的问题在我身上经常发生。目前的原则为“原则1:设置外部动机。原则2:进行学习深度的测量。”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