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爸身上值得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限于篇幅和时间的缘故,就一点一点的分篇记录吧!
今天记录的是好学的老爸!
我爸出生不好,七岁丧父,按理是根本没有条件和机会读书的。但我奶奶算得上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尽管艰辛,仍然克服重重困难让我的父亲和叔叔读书识字,他们哥俩都读到小学毕业。
考上了初中,可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没能继续上学,但父亲从没放弃读书。由于父亲的勤奋好学,他掌握了大量的而且相对全面的知识,十六岁的父亲就当上了大队会计,他的珠算特别溜,算账的高效那是远近闻名的。
从我记事起,父亲常常是边干活边看书。他吃饭时看书,夹菜时头都不抬,筷子总是夹不到菜,基本都是别人帮他夹;他烧锅时看书,往往锅堂里火都灭了他都不知道,因为他总忘了添柴,奶奶和妈妈倒是包容他,把他赶出来,不让他烧;他坐在床上时看书,蹲厕所也看书……总之,他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看书。
那时家里穷,买不起书。父亲只要一看到谁家有书就借来读。看到废书废报纸,父亲就如获至宝,掸掸灰尘就地就看。
我们上学后,每次新书到手,父亲第一个拿来看,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尽管父亲只读完小学,我们的初高中课本他都照看不误,哪怕是物理化学书也不放过,英语除外。他不只是看,而是学习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父亲就办了涂料厂,自己研究配方自己尝试,总是把自己弄成大花脸。那双鞋总是忘了换就回家,搞得家里脏兮兮的,不知道被妈妈数落多少次。
后来,姐姐读了师范(文科),这下家里书可多了,满满一书柜,父亲如饥似渴,古今中外文史类全部看了个遍。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看。
所以,父亲虽然只是小学毕业,水平却远远超过初高中生。记得那一年我上初中姐姐上高中,我问“为什么古代形容女子鼻若琼瑶?”父亲说“琼是指液体琼浆的意思,琼瑶就是液体滴下来的样子,鼻若琼瑶就是指鼻子像琼浆滴那样圆润好看”。
我家人从不打牌娱乐,哪怕是过年的时候,我家也没人打牌,要么看书,要么听父亲讲故事。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全家常常围坐在父亲身旁,父亲会一本正经的“这事儿说来话长……”
时至今日,父亲已八十高龄,仍然坚持读书看报。他身上的小毛小病基本都是自己倒腾好的。比如,报纸上说膝关节不好,可以骑自行车,他就身体力行,还真给他折腾好了。还有,前几年有段时间头昏,应该是脑梗,健康报说打太极可以有效改善,他立马付诸行动,这些年来竟然真的没再头昏。妈妈常常打趣道“如果个个都像你呀,医院都关门了”。
父亲看书看报时总是把有用的知识剪下来,我有点儿静脉曲张,他找到好多资料留给我。
父亲看书的习惯也感染了我们,我跟姐姐也爱买书看书,虽然并没能成太大气候。
我的女儿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呆了几年,耳濡目染,也爱看书。拿到新书,往往不看完,饭都不想吃。
当然,父亲的好学不只体现在看书学习,他的手工活儿也了得。
小时候家里穷,凭父亲一个人工资难以维持生计,父亲就把他工厂里废弃的短的铅丝带回家,编成菜篮子,编成漏勺等等,卖了贴补家用。这也确保我和姐姐能顺利上学,我们总是学校里第一个交学费的。
不过,老爸纵然如此好学,还是有遗憾的,就是没学拼音。曾经想过要学,我们没当回事儿,没人教他。
算了!人生嘛!哪能没有遗憾呢?
我很崇拜我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