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一部根据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电视剧《天道》,这部实景拍摄的电视剧中,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左小青饰演的女一号芮小丹和沈楠在西安『老孙家』吃羊肉泡馍。
剧中的芮小丹是第一次吃羊肉泡馍,而沈楠是从小在延安长大的,对于吃羊肉泡馍轻车熟路。沈楠亲自示范,言传身教,教芮小丹掰馍......
其实,在很多人心中,西安味,就是那碗喷香的羊肉泡馍。
相传牛羊肉泡馍是起源于古代秦军的锅盔,这种干粮虽然方便携带,却干硬难以咀嚼,于是在秦军士兵中,有人尝试将其掰碎,用羊肉汤煮食,觉得味美一直流传至今,才有今日的羊肉泡馍。
怀着对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向往,对羊肉泡馍的向往,遂去往了朋友老宋所在的城市——西安。
老宋是个正宗的老陕,他带我在附近挑选一个羊肉泡馍店,只见灶台和汤锅就在店门口,一如襄阳牛肉面的店铺,真正的原生态,绝不怕你看厨房。
找好座位点了馍,服务员就把馍送上来了。
在其它地方也吃过泡馍,都是切碎了做好后端上来的。
而这次看到的馍却是原装完整的馍,是需要食客自己用手掰开的。而且羊肉泡馍里面的馍并不是我们说的馒头,更像是河南的锅盔,不过肯定是死面的,因为我一掰就知道这馍很硬很强大。
后来了解到,西安人做羊肉泡馍的馍,用的是九分死面和一分酵面混合的面团,擀成巴掌大的圆形,靠近馍边的地方要压出一圈棱边,这种馍又叫饦饦馍。
▲饦饦馍
记得《天道》电视剧中,沈楠对芮小丹说“一般会吃馍的都掰得特别小。”
坐在我对面的老宋说吃羊肉泡馍讲究掰馍,馍掰得越小、越细碎,越好吃,越够味。最讲究的是把馍掰成大米粒一般大小,这样是最好吃的。
我抬眼环顾四周,只见食客们不是在埋头吃羊肉泡馍,就是在心无旁骛地掰馍。
掰馍是个细致活儿,我的两张饦饦馍,被我掰得龇牙咧嘴、直掉渣,在老宋的指导和示范下,费上了半个多小时,才算掰得颗颗匀称。
老宋说在西安最著名的泡馍馆“老孙家”饭庄的餐桌上,写着最正宗的掰馍大法:
一掰,拿起一块馍,先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二分为四;
二撕,再逐块从中间把馍撕成两片;
三掐,捏在手里连撕带掐,旋着掰,将馍掐成黄豆粒大小,不可以成块也不可以成末。旋着掰既顺应馍的纹理,不会无端掉渣,掰出来的馍粒细小,能更好地吸收汤汁,煮出来的泡馍品相干净利落,不糊不散,吃起来每一口都干湿均匀,饱满醇厚。
四抖,抖的时候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大块的馍粒落在碗里面。
掰好馍之后,叫来服务员,把掰好的馍端走去做,服务员给我一个号牌,在我的碗上也有一个同号的牌,这样虽然吃饭的人多,但不会弄错。
陕西人豪爽粗犷,但绝非粗人,这一点在掰馍这件事上展现得淋漓。
馍掰得大小粗细如何,直接关乎到最后羊肉泡馍的品相和吃法,每个陕西人都不会在掰馍这件事上有所怠慢。
此刻环顾四周,只见素有豪爽洒脱之称的关中大汉,进了羊肉泡馍店,照样端正地坐在桌前,一如旧社会的小媳妇一般,低着眉眼全心全意地掰着蓝纹瓷碗里的两张馍。
在西安游玩了几天,只见快节奏的今天,西安但凡有点年头的羊肉泡馍老店里,都有一个不随波逐流的厨子,从不为食客提供掰馍服务,想吃泡馍就自己掰。
更有甚者,掰得不好还要给食客退回来重新掰。甚至会根据你掰馍的水平决定是否给你最高品质的羊肉泡馍。
大概十分钟就做好上桌了,羊肉泡馍,说是泡馍,其实是煮出来的,把掰得像玉米粒那么大小的馍粒,加上羊肉、粉丝、木耳等配菜煮熟了就成。
浓汤包围及浸入了掰碎了的馍粒,上面覆盖着一层如丝如缕的粉丝和羊肉片,点缀着黑木耳,和零星的葱花,不奢华不吝啬,简单实在。与其一起上桌的还有三种食材,是香菜、辣椒酱、糖蒜。
香菜提鲜,辣椒酱增味,糖蒜解腻。但有人也是不加这三样的,图的就是口感纯粹,一口原滋原味的纯羊汤。
当我拿起勺子慢条斯理地舀着吃的时候,老宋说陕西人吃泡馍不是这样的。
只见他窝着腰,开始贴着碗边一小口一小口的吃,逐渐向纵深发展,由点到面,像挖坑一样,一镢头一镢头地刨,一大口一大口地吞。看见他的动作,我不禁想起一个词语“蚕食”。
看着店里的其它食客们,他们都这般吃的很香,也让我也想起了谍战剧《零号特工》里,我党的干部为了避开国民党的追捕,一口气吃了四碗羊肉泡馍,在火车皮里躲藏了一个礼拜都没进食。
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却始终未得其法,只觉得那肉烂汤浓,羊肉鲜香,味醇质厚,不膻不腻。馍粒经过汤水一煮,柔与韧中恰到好处地弹牙,入口还带着羊肉汤的鲜香。
羊肉泡馍,有人说,它是古城西安永不褪色的名片,把西安二字镌刻的熠熠生辉,在海内外传递。
而在我眼里,西安的羊肉泡馍,不仅是一种美食,而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它以涓涓涓细流的方式,滋润着三秦文化,传向世界各地,还有它那永久缠绵的味道,挑动着人们无限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