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薛侃录》(中)

传习录之《薛侃录》(中)

《薛侃录》【45.13】-【45.26】 节

1、在《薛侃录》(上)里学习了四个字:“此心真切”,讲的是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
2、看到老师批评孩子,观照到自己评价老师不对,更要深挖自己评价老师这个根,要勇敢的将孩子交给老师,管教过了也没关系,要带着孩子多做反省,这样孩子更有弹性,因为未来孩子受到委屈、不平的东西太多了,他从小能够经受这个,让孩子多做些反省多好,这是好事。
3、观照到问题,不仅仅要转念,更要“升维”起心动念,种下更好的行为作用。
4、不断地追根溯源,才是切实用功。
5、与婆婆或长辈共读十分钟的书,为她种智慧,是在心上利益家人。
6、请心灵品质更高的人给自己责善,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帮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7、人最难得的是愧疚之心生出来。愧疚心生出后,力量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快速去弥补,改善并去利益更多的人。

【45.13】原文: ——— 万不可“希高慕大”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功,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 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45.13】解析:
德章说:“我听先生曾用纯金来比喻圣人,而以金的分量比喻圣人才力的大小,金的提炼比喻学者所下的修养工夫,很是深刻准确。只是您说尧、舜好比万镒重的金子,而只把孔子比作九千镒的金子,可能不太恰当。“
先生说:“你之所以会为圣人们争分量,是因为只是在表面形式上着想了。如果不是从表面上着想,那么把尧、舜比作万镒的纯金不会觉得多,而把孔子比作九千镒的纯金也不觉得少。尧、舜的万镒也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是尧、舜的,原本没有你我之别。把他们称为圣人,是只考虑他们的质量是否达到了‘精一’的境界,而不在于他们才力的大小。只要他们的心同样合乎天理,便一样把他们叫作圣人。谈到才智气魄,怎么可能会全然相同呢? 后世儒生们只懂得在才力的大小上斤斤计较。所以才会陷入功利的泥潭当中。如果能够把这种计较才能大小的私心去除掉,各人只尽自己所能在存天理这方面下功夫,就会人人自然有所成就,功德圆满,能力大的人作出大成就,能力小的就作出小成就,不需要凭借外力就能完美纯粹。这就是实实在在、明善诚身的事情。”
“后世儒生们不懂得圣人的学说,不知道扩充自己本心的知识和能力,以些追求那些没有认识的事情和不具备的能力,一味好高骛远,爱慕虚荣。不知自己的心是桀纣的心,怎么能动不动就要去做尧、舜的事业?直到终老死去,也只是终年碌碌无为,不知道究竟得了什么成就,真是可悲呀!”

【45.13】解读:
阳明先生在这里再次阐述了人类最高可能的平等性,以及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孔孟的尽性知命的情怀在他这里得到了圆通!阳明先生指点出了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仰圣人,无论是谁,只要真心实意这么追求了,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以致“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不知自己是桀【jié】、纣【zhòu】心地,动辄【dòng zhé】要做尧【yáo】、舜【shùn】事业,那就是贪呀!要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要以尧、舜的心地,做尧、舜的事业。

【45.13】度阴山曰:
西汉大儒董仲舒说:“利以养身,义以养心。”意思是,人有两种食物,一是物质的,它负责供养我们的身体;一是精神的,它负责供养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身体很容易供养,一斤鲍鱼能吃饱,一斤馒头也能吃饱,极端情况下,一斤树皮也没有问题。但是,正因为供养容易,所以消失也快——我们的身体很容易饿。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许多物质的东西无法让我们愉悦,即使愉悦了,也不持久。人的愉悦、人生价值主要还是靠精神食物,精神食物难求而不易得,可一旦得到,就不会消逝。一部经典著作、一首美丽诗歌、一件雅致的艺术品,若能被你吸收,就足以在你的精神世界驻足一生。

义(精神食粮)是养心的,我们人类就是靠心才能活得愉悦,纯粹靠利,绝对达不到这种效果。人类追求利(物质食粮),并没有错。错的是一门心思追求利,而忘记了追求义(精神食粮)。

一门心思追求利,就是在躯壳上起念,整个身心都扑在物质上,要享尽世间荣华富贵——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这是典型的向外求,身体被养得如同肥猪,养心的食物却没有跟上,最后就成了一个时刻都空虚、无聊的行尸走肉。

王阳明让你不要在躯壳上起念,只让你在心上用功。不要希求高远、羡慕博大,因为那是别人的,是你心外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个使命,有的使命大,有的使命小,但无论大小,你都要践履你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别人的。若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就该在心上求:做任何一件事都保证能心安,这心安的事做得多了,你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了。

【45.14】原文: ——— 体用一源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45.14】解析:
薛侃问:“先代儒生们认为静是心的本体,动是心的应用,这样话对吗?”
先生说:“心不能把动静当作他的本体和应用。动静只是在时间方面来说的,只是暂时的。就本体而言,用在体;就作用而言,体在用。这就是所谓的‘体用一源’。倘若说静时能够见到心的本体,动时能够见到心的作用,却也无妨。”

【45.14】解读:
在王阳明眼里,体和用是一回事,
动不是用,静也不是体,体用只是人们对于心的一种判断。除了心的分别作用,别无其他。王阳明在这里实际是否定了存在体与用了,因为在这里心的作用只是自我的分别,本身没有体与用的分别了。

【45.15】原文: ——— 致良知,不是不能,而是不肯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45.15】解析:
薛侃问:“智慧和笨遇,为什么不能改变?”
先生说:“不是不可改变,只是不愿意改变而已。”

【45.15】解读:
孔子曾说“上智”是“生而知之”,即超人或天才,孔子说自己不是。“下愚”是指先天素质很不好的人。王阳明的解释着重在自觉学习,在于自己的志向和后天的努力。不论是谁,只要自己肯下工夫,“良知”都是可以达到的。

上智和下愚是论语里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下愚的人是成不了上智的。阳明先生说:不是成不了上智是不肯,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如果我们不肯就真是下愚了,不管我们有多么的功成名就,我们心中拥有万亩良田,亟待去开发。

【45.15】度阴山曰:
一年轻人去拜访一老禅师(或者是智者、老道、仁波切、老和尚),他问:“怎样才能活得幸福?”
智者闭目不语。
年轻人以为老人家眼花耳聋,所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
老道仍不语。
年轻人急了,吼了一遍。
仁波切睁开眼,指了指年轻人的心: “问它。”
年轻人低头看了半天,作恍然大悟状:“我明白了,问自己的心。”
老和尚微微一笑。
“能不能有点具体的,可以操作的?”
“日行一善。”老和尚说。
年轻人沉思半晌,不阴不阳地问:“行一善在哪儿?”
有弟子对王阳明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是孔子老先生的话,孔子把人分三等:“上知”(上等智慧、上等性情)、“中人”(中等智慧、中等性情)、“下愚”(下等智慧、下等性情)。“中人”是两头草,肯学的话,就可升级为上知,不肯学就滑落到“下愚”。也就是说,“中人”可移,但“上知”和“下愚”却不可移。

王阳明却评判道:“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只要肯致良知,‘下愚’也能移成‘中人’。若不致良知,‘上知’也能移成‘中人’,甚至是‘下愚’。”

“下愚”移成“上知”的典型人物是曾国藩。曾国藩天赋奇差,一篇文章背诵一夜,仍磕磕巴巴。他年轻时性情也坏,狂傲轻忽,尖酸刻薄,搞得人际关系如糨糊。但他后来发愤图强,以比别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苦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又在性情上痛改前非,终成人见人爱的道德圣人。“上知”移成“下愚”的例子也有,无数平庸人物,起初都天赋异禀,但因不肯努力,最终被人遗忘。

“上知”和“下愚”不仅仅是单纯地指聪明和愚笨,聪明和愚笨指的是致良知的能力,自动自发致良知的就是聪明,被动致良知的就是愚笨。

致良知就是以良知为你行为的准则,致良知永远是自己的事,而且也是你唯一能掌控的事。只要你想,你就能致良知,如孔子所说,你欲仁,仁就来了;你欲致良知,良知就在眼前。有的人不是他们不能致良知,而是不肯。

人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明知道自己有缺点,而且自己有能力改变,却不肯改。世间此类人多如牛毛。他们在世间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全部展现出来,由此制造了社会陋习,这种社会陋习成为常态,又浸染进入社会的人。最终,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一乌烟瘴气的环境中,浸染越深,就越不想改变,良知之灯,不绝如缕。

若想改变社会风气,那每个人都要致良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们不是不能致良知,而是不肯。只要你肯,良知之灯就一定能重现世界。而难度也就在于此,大多数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很少能做到主动。不能改和不肯改,有时候就成了一回事。

王阳明所谓的“移”只是要人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行良知,以良知为人生指示牌,不停向前奔跑,这就是走正确的道路,你只有走正确的道路,才有可能把道路走正确。

很多人走的路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他们明明知道,却不肯改弦更张,这就是不肯移。

【45.16】原文: ——— 交友之道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45.16】解析:
薛侃请教先生“子夏门人问交”一章。
先生说:“子夏说的是孩童间的交往,子张说的是大人间的交往。如果懂得应用,他们都是正确的。”

【45.16】解读:
关于论语这篇,南怀瑾《论语别裁》得出了“有容德乃大”的结论。甚至推论出,圣人之学到第二代、第三代已经开始分化了。而王阳明亦以为然。所不同的是,“后儒”们只看表面,不如阳明先生透彻——若善用之,亦俱是。

【45.16】度阴山曰:
《论语》中有个故事:子夏的学生请教子张交友之道。
子张很伶俐,反问道:“你师父子夏是怎么说的?”
那人回答:“我师父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一拍大腿:“胡说!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包容众人;能够赞美善人,还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自己是十分贤良的人,那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如果自己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你,又何谈能拒绝人家呢?哈哈。”

王阳明的弟子就问王阳明:“您说子夏和子张两人谁说得对呢?”
王阳明回答得超级巧妙:“子夏说的是小孩的交友之道,子张说的是成人的交友之道。能看清对象使用交友之道,就是正确的。”

这段话太重要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朋友总出错,就是把这两种方式搞混了。

小孩子之间交朋友,就是这样简单干脆:我觉得你可以相交,那咱就是好朋友,某天你把我惹恼了,咱们就绝交。我觉得你不可以相交,那绝对不交。
大人之间的交往就比小孩子复杂得多,对各色人等都要交往,但交往的深度不能一样。

中国儒家主张入世,人是个社会的人,所以人际关系特别重要。问题是,你如何才能交往到各种人呢?这就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自己要把自己锻造得特别贤良。

但大多数人活到快入土了,还没有搞明白交友之道。他们至少犯了以下的错误:

第一,像小孩子一样,以意气交朋友。朋友符合心意,就两肋插刀;一旦不符合你心意,马上就拔刀相向,老死不相往来。
第二,总以为朋友越多,人脉越广就越好,其实你自己不强大。交再多朋友也没有用,因为朋友,本来就是同一阶梯的人。
第三,最强大的人脉是实力,只需要锻造自己的实力,就是在交朋友。这是一举两得之事,一方面你提高了自己,另一方面在提高自己的同时还交到了朋友。

这就是交友之道,它是天理,天理自在人心,真正朋友多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45.17】原文: ——— 阳明心学的“学习”是学什么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45.17】解析: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里的‘学’,朱熹认为是,‘效仿先觉的行为’,他这种说法对吗?”
先生说:“‘学’,是指学习去人欲、存天理。一直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会求正于先觉,考求于古训,自然努力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然而终究也只是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罢了。如果只是说‘效法先觉者的行为’,就只说到了学习中的一件事,似乎是专门在心之外求取了。‘时习’时‘坐如尸’,并非专门练习端坐,而是说在端坐的时候修养身心;‘立如斋’,也并非专门练习站立,而是在站立的时候去学着修习自己的心。‘说’是‘理义之说我心’的‘说’,是我心高兴的意思。人心原本就会因为学习天理而高兴,就像是眼睛欢喜颜色,耳朵欢喜声音一样。只是因为私欲牵累了本心,才会不因天理而愉快。现在私欲一天天地去除,天理就会一天天滋养人心,怎么会不高兴呢?”

【45.17】解读:
朱子将“学而时习之”的“学”字解为“效”而不解为“觉”。王阳明不同意,他批评朱子将“学”解释为“效”,求之于外,违反“学”之作为“主体性觉醒”之原意,并重新解释。

学而时习之的学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坐时习此心,立时习此心:随时随地去用功。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行则行的背后,是一颗无我的心。

观照、反省时留下的眼泪是委屈的、不平的还是痛彻心扉、惭愧的泪水?还是立下大志感动的眼泪?这些都可以观照到,如果是委屈的、不平的泪水如何成长呀?

每时都要观照,锻炼自己心的观照力和敏锐力。

有过即改,见善即迁,更包括在起心动念上,心上的作用处带来的反作用结果更大。

【45.17】度阴山曰:
朱熹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第一,正诸先觉;第二,考诸古训。正诸先觉是效仿先觉者,向比你厉害的人学习,考诸古训是推究古人的遗训,向经典书本学习。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无论解释得多么神乎其神,都只是读书学习。

王阳明说: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也不仅仅是从实践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

这学习的目的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正诸先觉,效仿先觉者,还是在向外学。王阳明不主张效仿他人,只一门心思发展自己。“时习”的时候“像受祭者一样端坐”,并不是专门学习静坐,而是在静坐时修习本心;“像斋戒那样恭敬地站着”也不是专门学习站立,而是在站立时修习本心。

一旦如此学习,就能得到天理,而天理总是让人愉悦的。

因为良知是个好恶之心,纯粹发自良知的好恶就是天理。你特别喜欢美色,美色就是天理;你特别喜欢美乐,美乐就是天理。因此,喜欢天理能让人愉悦。

但这好恶是纯粹的好恶,不能沾染一点私欲。若想得到愉悦,就必须存天理、去人欲。

【45.18】原文: ——— 忠恕合一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功夫?”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45.18】解析:
国英问:“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虽然真切,但恐怕他还没有到‘一以贯之’的境界。”
先生说:“孔子见曾子还没有领会到用功的要领,所以才告诉他‘一以贯之’的道理。学者要是真能在忠恕上用功,岂不就是‘一以贯之’吗? ‘一’就像是树的根,‘贯’就像是树的枝叶。没有种根,枝叶从哪里来?体和用同源,不存在体的时候,用从何而来?朱熹说:‘曾子运用心,已经可以精确体察事情并且付诸实践了,只是他还不知道心的本体和作用是一体的’。这样说可能不全面吧。”

【45.18】解读:
王阳明以“体用一原”概念中之“体”解释孔子“一以贯之”的“一”,批评朱注,认为所谓“一贯”是指“体”,但这个“体”的具体含义如何,王阳明在此并未明言。但从阳明思想脉络推测,应是指“良知之本体”,颇具心性论之意涵。

【45.18】度阴山曰:
孔子的弟子曾子特别善于反省,一天至少三次,反省的内容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了?有没有复习师长传授的学业?这反省恐怕是晚上的事,如果真有错误,曾子该如何?抽自己两个嘴巴吗?《论语》里没有说。

有人就此事问王阳明,曾子虽然反省的条目很多,恐怕还是瞎反省,没有领会孔子一以贯之的功夫。王阳明说,没错,孔子的一以贯之,就是忠恕。忠是向内,对待人、物上有没有全心全意;恕是对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于复习师长传授的学业,其实还是学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一”好比树木的根,没有根,何来的枝叶?本体与作用本就同源,本体未能确立,作用就不能生发出来。

无论是忠还是恕,虽看上去有向内向外之别,但其实是合一的。只有恕而没有忠,就是只有知而没有行。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在人、事上全心全意执行这个道理,就等于没有恕。

知行合一就是忠恕合一,忠恕之道就是知行之道。

【45.19】原文: ——— 在心地上用功
功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45.19】解析:
黄诚甫就《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一章,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
“子贡知识渊博,把功夫用在见闻上。颜回在内心里下功夫,所以孔子用子贡这一问题来启发他。但是子贡只在知识见闻上作了回答,所以孔子对此表示叹惜,而不是称赞他。”

【45.19】解读:
在《传习录》上卷里,阳明比较强调“心上功夫”。
他明确反对子贡的“在闻见上用功”,而推崇颜子的“在心地上用功”。因为他认为,不能把“格物之学”错看成“舍心逐物”的“动疵功”

【45.20】原文: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45.20】解析:
先生说:
“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会两次犯同样的错,也只有‘未发之中’的人能做到这样。

【45.21】原文: ——— 立志贵在专一(最重要的一段)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45.21】解析:
先生说:“种树的人定会先栽培树根,培养德行的人定会先存养心性。想让树长高,一定会在开始的时候修剪掉多余的树枝;想让品德高尚,一定会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除去对外物的爱好。如喜爱好诗文,那么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到诗文上去。其余的爱好也都是这样。”
接着接着说:我这次讲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你们如果要相信,首先就要立志。学者的一点行善的念头,就好比种树,不拔苗助长,也不要把它忘记,只管去培育它,生长可任由它,这样自然会生机勃勃,枝叶也会日渐茂盛。树木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发出来的多余的枝,必须剪掉,这样树的根和干才能粗壮。刚开始治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贵在立志,立志最可贵的是‘专一’。”

【45.21】解读:
在王阳明看来,立志是功夫中的第一个步骤,但立志要专一,这是成圣与否的关键。初学者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一以贯之在根上、源头上,凡与圣学无关之闲技能皆应废去。

这节是最重要的一段,是主题“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非常微妙的圣贤思想的智慧,非常重要的明合妙用。
这段讲的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点我们是不断地学习过的。

这个地方提到了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去外好”。
第二个,是“无中生有”。

无和有被称作有无之境,有和无之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们如何看到这样一个特别高的格局和境界,带给我们一生当中的明合妙用它是什么?第一个是为什么要去外好?

1、关于去外好:阳明先生讲,一个人要想培根固原的时候,就必须始学时去外好。我们要长成参天大树,务必去掉外好的小枝枝,沉溺于外好,不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难于做出贡献。提升心灵品质的层面,而非沉溺于外好,才能真正解决面对的问题。

2、关于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功夫,只是立志。立志是心想事成的功夫和奥妙。是实现更高层面成功的秘密所在。真立志,念念都在给自己种下更高、更好的志向的行为作用。这比自己反省还重要。

【45.21】度阴山曰:
王阳明太重视立志了,创建心学后不久,就提出王门四规,第一规就是“立志”。在《传习录》《文录》中,常常提到“立志”的重要性,其重点想要阐述的就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说:立志就像是种下一粒种子,种子落地后,不要去拔苗助长,也不能忘记它,要按照它的生长规律时刻照顾它,这就叫“勿助勿忘”。最后,种子会生根发芽,成为参天大树,而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有多余的繁枝(私欲),还要剪掉它。

这段话的中心就是“勿忘勿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立志之所以重要,在于我们一旦确立志向后,就会以它为指南针,所做的一切事都以它为指引。在通往志向实现的伟大道路上,我们不会被其他事困扰。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就在于志向。倘若韩信毫无志向,那当时肯定会和对方一决雌雄。对于韩信而言,呈一时之勇固然痛快,却要承担犯罪的风险,没有必要为了这一点小事而耽误了志向的实现。

志向就是心内之物,凡是和志向无关的人和事都是心外之物,确立志向就是要做到心外无物。这心外无物就是专一,所以立志贵在专一。

【45.22】原文: ——— 德行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45.22】解析:
谈话时顺便论及先生的弟子,发现某人把功力下在修养身心上,某人则在知识见闻上用功。
先生说:“专于身心修养的,会每天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的,会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多到有余。每天觉得自己不足的人,最终会一天比一天提高。而每天感到自己知识有余的人,德行会逐渐衰微。”

【45.22】解读:
重涵养而日不足,是说知识上不广博(所谓日不足),但知识上的不广博,却使得德行上内自充足(所谓日有余)。专见识者恰好相反:似乎在知识上丰富广博,但在德行上却有所欠缺。阳明之意,是涵养与见识合一,无所偏颇。

【45.22】度阴山曰:
中国有句话叫德才兼备,这不是句虚话,而是确有其事,也确有其人。比如被儒家吹捧为圣人的舜,此人才华突出,治理天下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他有孝心,无论老爹老妈如何处心积虑要谋杀他,他都一笑置之,拼命地对老爹老妈孝顺。再比如司马光,编写了《资治通鉴》,做过宰相治理国家,还急中生智砸过缸救了人,当时人认为他有无懈可击的道德,简直就是圣人转世。

王阳明认为:人的才华靠知识见闻得到,这属于向外求;但人的德行必须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这就必须向内求。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所有的德行(物)都在我心中。王阳明则说,德行在你心中只是一个基本常识,没有意义,只有把这些德行呈现出来,才有意义。

德行的呈现也要下功夫,去心外谋取知识也要下功夫。而人的时间和功夫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工夫用在德行上,知识谋取这一块就会少些工夫;反过来,如果你把工夫用在知识谋取上,德行的呈现上就会少些工夫。
你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却发现自己知道得越来越少,这样就会越向外寻求,结果,你就没有时间去追求德行了。所以世上很多人都是有才无德。
才华横溢固然能使你成功,可如果没有德行保驾护航,那这才华注定会害了你。人类历史上那些因“恃才傲物”而被杀、被唾弃的人不胜枚举。
当你的才华很高,足以支撑你的名位时,就必须具备德行。德行是一种软实力,它会让人不太关注你的才华而关注你的德行,在赞赏你有德行的时候会更加欣赏你的才华。

才华这东西,和个人智商有关,你永远拼不过智商比你高的人,但德行可以,它与生俱来,你只需要把它呈现出来。

所以德性这玩意儿,看似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其实只要把它和才华合二为一,那你就能成为人们口中的圣贤,即使你的才华非常平庸。德行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受智商和精力所限。我们在知识的探索上总会碰到天花板,这个时候,若想名副其实,就必须用德行来补。

总之我们要确定一件事:德行和知识,哪个更重要?其实要分阶段来看:前期,你必须靠知识、才华使自己有事功;后期,事功要用道德来保驾护航。因此两者都重要。

【45.23】原文: ——— 居敬穷理合一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梁日孚曰:“‘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先生问:“存养个甚?”
梁日孚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先生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先生接着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梁日孚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先生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梁日孚曰:“只是‘主一’。”
先生问:“如何是‘主一’?”
梁日孚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先生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
先生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功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都无下落。”
梁日孚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先生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功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45.23】解析:
梁日孚问:“程朱学派把‘居敬’与‘穷理’当作两回事,而先生却把他们看成一件事,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天地间仅仅就只有一件事,怎么会有两件事?如果谈到事物的千差万别,那么,‘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这两件事?你暂且说说认为的居敬是什么?穷理是什么?”
梁日孚说:“居敬就是存养内心的功夫,穷理是穷尽事物的道理。”
先生问:“存养什么?”
梁日孚说:“存养自己心中的天理。”
先生说:“这样的话,也只是穷理罢了。”
先生接着说:“再谈一谈如何去穷尽事物的道理?”
梁日孚说:“例如,侍奉父母,就要穷尽孝道,供奉国君,就要穷尽忠的道理。”
先生说:“是在国君、父母身上有忠和孝的道理,还是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是在自己心里,那也只是要穷尽这种忠孝之心的道理。你再谈谈什么是敬吧?”
梁日孚说:“敬,就是主一。”
先生问:“什么是主一?”
梁日孚说:“例如,读书便专心在读书上,碰到事情就便一心在处理事情上。”
先生说:“照这种说法,喝酒便一心在喝酒上,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也是所谓主一了。但这些只是在追逐物欲,算什么居敬的功夫呢?”
梁日孚向先生请教如何做到主一。
先生说:我们所说的一就是天理,主一即一心一意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却不知道一就是天理,那么碰到事情就会追物欲,没有事情就会着意于虚空。只有全心都在天理之上下功夫,不管有没有碰到事情,这样居敬也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而言,穷理就是居敬;就居敬的精密而言,居敬就是穷理。并非居敬后,又有一个心去穷理,穷理时,又有一个心去居敬。名称虽然不同,功夫其实像《易经》中说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都只是一回事。无事时敬就是义,有事时义就是敬,说的是同一回事。正如孔子所说‘修已以敬’,就不必再说义了;孟子说‘集义’,就不必再说敬了。体会到了这个以后,横说竖说,功夫都是一样的。如果执着于这句,不了解根本,只会弄得支离破碎,使功夫都没有着落。”
梁日孚问:“为什么穷理就是尽性呢?”
先生说:天性是心的本体,天心就是理。穷尽仁的道理,直到仁成为至仁;穷尽义的道理,直到义成为至义。仁与义,都是天性,所以穷理就是尽性。正如孟子所说‘充其侧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就是穷理的功夫。”
梁日孚说:“先儒说‘一草一木以亦皆有理,不可不察’,这句话怎么样?”
先生说:“孔子说‘夫我则不暇’。您姑且先去修养自己的品性情操,只须穷尽了人之本性,然后就能够穷尽万物的本性。”
梁日孚因此警醒而有所感悟。

【45.23】解读:
王阳明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对朱熹(亦含程颐)的“居敬穷理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全文颇长,但很值得回味。阳明的思路非常明确,在他看来,不论是居敬还是穷理,也不论是读书还是接事,固然需要由“一心”来主导,但更要追问的是,此所谓“一心”究为何意?如果只是指意识集中,那么譬如“饮酒”“好色”之行为,也会达到意识集中的状态,因此如果我们放弃对“一心”之本质内涵的追问,仅仅强调主一无适,那不仅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使人心走入歧途却又茫然不知。至此,阳明的结论已很明显:须将“一心”往上提升,理解为形而上的“心体”,亦即“心即理”意义上的超越之道德本心,唯有从道德本心的立场出发,主敬功夫才有意义。

【45.23】度阴山曰:
程朱理学提倡居敬穷理,所谓“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我主宰”,不受外物所牵累;所谓“穷理”,就是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致知明理。按程朱理学的意思,居敬和穷理肯定是两回事。居敬是一种态度,穷理是一种方法论,用专一的态度去穷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这不可能是一回事。王阳明却说居敬穷理就是合一的。可以想见,王阳明对两个词汇的解释,肯定与程朱理学不同。

居敬就是专一,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做事就一心在做事上。

但王阳明却说,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喝酒就一心在喝酒上,这是专一吗?

这当然不是,因为前提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明白,专一的“一”是天理。做事之前,要先问下自己,这件事是否符合天理,符合了天理,才能专一下去,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居敬和穷理是一回事,穷理就是遵循天理,如何遵循天理,肯定要有个好态度,这个好态度就是居敬。没有居敬,肯定无法穷理,而没有穷理,居敬又有什么用?

朱熹认为,人必须去事物上求取真理。王阳明则说,你先在心上求,因为所有的天理都在我心。只要能在心上求到真理,再将其呈现,何愁穷尽不了外面的事物?这就是,先穷尽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穷尽事物的本性。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阳明心学的“二合一”本质,明白了这个,就没有二分法,没有非黑即白的执着,做起事情来就能面面俱到。

【45.24】原文: ——— 知是理之灵处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45.24】解析:
惟乾问:“为什么知是心的本体?”
先生说:知是天理的灵妙之处。就它的主宰处来说,叫作心,从它的先天禀赋来说,叫作性。儿童还是小孩的时候,都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只要这种天性不因为私欲而隔断,得到充分发挥,便完完全全是心的本体,就和天理合德了。圣人之下的普通人,没有不被私欲所蒙蔽的,所以需要通过格物来获取知识。”

【45.24】解读:
王阳明心学中的灵明是先天就已存在的。借助灵明,即人之本心的澄明,人们的良知才可显现出来。他认为除了圣人,没有人的本心不被蒙蔽,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格物致知,达到内心的灵明。

【45.25】原文:——— 本体无一物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嚏、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45.25】解析:
守衡问:“《大学》中的工夫讲的是诚意,而诚意的工夫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到达就足够了。可是《大学》中又还有正心的工夫,说‘如果有愤恨喜乐,心就不能中正’,这是为什么?”
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思考才能明白。知道了这个你就懂得了未发之中了。”
守衡再三地请教先生。
先生说:“治学的工夫有深浅的区别,开头如果不用心去好善憎恶,如何能做到为善除恶呢?这里的用心就是诚意。但是如果不明白心的本体原本就是纯净无物的,一直执着地去刻意好善憎恶,便又会多了一份执着刻意,便不是廓然大公了。《尚书》中的‘不故意去伪善作恶’,才是心的本体。所以说,‘有所忿嚏【fèn zhì 】好乐,心就不能中正。正心就是要经常使心像镜子一样空明,像秤杆一样衡平,从诚意功夫上体察它。这便是未发之中了。”

【45.25】解读:
王阳明认为,本体是无一物的。所谓的无一物,就是无一私欲念虑。人人心中有天理、私欲的辩争,有很多种事事物物的实践在其中,但是本体自身自是本体,不关人心念虑。人心念虑事物万千,本体中原无念虑,是心性之纯然状态,故而无物。

《大学》之要在诚其意,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所谓诚其意,关键在于“意”,即在当下的起心动念中就斩掉不好的甚至恶念。

诚意,不是文字,而是真正用功的方法。

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起心动念,就有怎样的意识、语言、身行。

诚---伪,意之真切是诚,不真切是伪。

这一段先生为我们指出了用功的深浅。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诚意”为什么在格物致知之前呢?为什么阳明先生讲《大学》之要在诚其意,《中庸》之要在诚其身?“诚意”,那么什么是“意”呢?

为学功夫的深浅,在这个功夫里有多少是浅,什么样才叫深?

我们说浅呢,是说一个人在用功的时候基本上不用功,学到的只是文字且也没有解决问题,有的人深一步,他开始着意用功开始尽量用力,但是这都不够。着意用力要从心上到起心动念到意识、语言、行为。

来一起看看这个“意”,为什么说我们不够意恶用功呢?

我们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位置,才能体会你用功的程度。谈起这两个字,阳明先生多次在这里给我们讲“诚意”的功夫,为什么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是它真正的精髓?在这里看我们是否真诚的用功。我们来看一下什么为“意恶”。

有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古时候一个人,从小就学习特别好,他的老师非常器重他,他长大后老师早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她,但是之后他的事业一直不好,儿子丢了,女儿傻了,老婆眼睛哭瞎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竟然没有饭吃,他就跟灶王爷讲:我对人那么好,我经常去做一些义工的事,为什么上天给我这样的回报呢?今天我们同仁们也有很多的疑问,认为自己很好,殊不知我们说我们一个人的问题,改过我们的过也有很多种层面,我们谈诚意的用功,诚其意在于你的意这里,也就是说我们当下的起心动念,从根本上出来的念头,就应该斩掉我们不好的恶念。在这里,这位古时候同仁就说:我对人一直很好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后来,有位智者就告诉了他秘密,他说:

第一,你还记得吗?你看你老师对你那么好,把女儿都嫁给你,可是呢,那年你去赶考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从你身边走过,你的眼睛一直跟着他,你在想什么?你当时想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好像算不了什么,一个女子从你的身边走过你多看了两眼,那个时候你的意念是什么呢?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们,我们今天有没有真的认识到这一点有那么恶呢?

第二,你是个读书人,那你明明知道圣贤的文字是不能随便乱丢的,可是你把写了圣贤文字的这个纸,你看到别人拿着这样的纸去糊窗户的时候你却没有制止,你没有制止就是怕别人说你,这个念又是什么呢?意恶。然后呢你没制止也就罢了,有一天你自己拿了一个火盆去马路上把自己写过的圣贤文章的一些纸当众在那里烧掉,你烧掉文字目的又是什么呢?你是想告诉别人:你看我都是这样来处理文字的,其实你的起心动念当中只是贪图别人对你的赞叹和尊敬,来赚取一个别人对你赞叹的名声,你看你这个意恶都在这里,你的这些起心动念上天都已经看见了,那么你今天的命运,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因为你并不真切。

这位同仁听明白了,一下转念,从此他真正明白了“诚意”二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诚其意。

“诚意”可不要把它变成了一个词,这是一个真正用功的方法。诚其意。常常说,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起心动念,就有怎样的意识、语言、行为,就有怎样的人生呀!在这样的意恶上,我们有没有审视我们今天有贪名、贪利、贪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慎独的地方经得住我们自己的考验。阳明先生在这里深切的给我们指出了用功的深浅,一方面说我们不用功,一方面说我们要在诚意上用功。阳明先生还有一句话他说:“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用力过猛也不是用功的办法,这又有了一份贪心在里边。所以,这个用功有多少个层面呢?

这一段非常精彩,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45.26】原文: ——— 戒惧慎独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之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之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而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功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功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45.26】解析:
正之问:“《中庸》中说,戒惧是自己不知晓时的工夫,慎独是自己一个人思考时的工夫,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先生说:“都只不过是一个工夫,没有遇到事情时固然是一个人知晓,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应当独立思考。人们如果只知道在人人都懂的地方用功,而不知道在应该独立思考的地方用功,便是做假,就好像是《大学》中所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在独立思考的地方下功夫便是诚意的萌芽。这里没有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就是王道与霸道、义与利、真诚与虚伪、善与恶的区别所在。能够在此立稳脚跟,便是正本清源,便是坚定诚意。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只在这个地方,真是无处不显,无时不在,贯穿始终,只是这个工夫而已。现在又把’戒惧‘分出来,认为是自己不知道的工夫,就会使工夫支离破碎,中间也会有断隔。如果自己并不知道,那是谁在戒惧呢?戒惧也是自己知道知的功夫。这类见解,会沦入佛教的断灭禅定中去。”
正之说:“不管善念恶念,都没有虚假,那么,自己独处时,就没有念的时候了吗?”
先生说:“戒惧也是念。戒惧的念头,从来不会停止,如果不存在戒惧的念头,人就会变得糊涂,就会被恶念侵袭。从早上到晚上,从年少到老时,若是没有意念,就相当于没有知觉。这样,不是在昏睡中,就是形同槁木,心如死灰。”

【45.26】解读:
在王阳明看来,戒惧慎独都是一个功夫,即独知。
人必须于独知疵力,在大家所共知之疵功夫,就是作伪,善念恶念都是出自此独知之处。人许多诚身的功夫,其实质精神,都是在此独知处。保持“自然的戒慎恐惧”才是“独知”功夫。

“诚”的反义词就是“伪”。

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比如说我们看到的齐桓公,阳明先生说孔门家法从不提桓、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尽管成为五霸之首,但在孔门家法里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起心动念处是恶的,虽成就霸业,然起心动念好名,结果下场凄惨,不得善终。一错百错,如果在起心动念处有伪存在,不管做了多少好事,都不过是加重这个伪。

阳明先生痛惜的讲: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也就是我们的观照如果不是紧紧的盯着我们自己戒慎恐惧,紧紧的观照时时刻刻的话,一不留神不是昏聩过去,就是流入恶念了。流入恶念当中,我们自己来讲那个伪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诚意之功,是诚与伪、善与恶都在这当下。我们多少时候言行举止还没有发生,我们起心动念都已经污染了。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战略十年,动力机制,如何构建?
为什么做战略十年?

对于企业,比一般企业2、3年的战略愿景来讲:

一、战略十年更打开了更深远的天空,使企业的战略更加富有想象力;
二、因为有十年战略所以有远见者稳进,开发心中的宝藏,提升格局和境界需要持续努力,深谋远虑可以使企业更加的稳健有力,从容自信向着这个方向走;
三、企业、组织最优秀的人才都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间一个完整的跨越,民族复兴的大风口他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能量,就有了这样的想象力和腾飞的机会,所以就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所以不放手一博更待何时。
四、作为企业管理者持续学习和成长是战略十年的根本机制,也是动力保障机制,否则未来十年的战略都是落空的,首先建立的是我们智慧能量的蓄水池。
五、若是企业有接班和传承的机会就是积聚能量、传承能量并使能量倍增的机会窗口,是企业接班和传承的机会窗口。

对于企业,战略十年——

1)战略,是策划出来的。
2)远见者有力。
3)最优秀的人才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企业经营者持续学习,是战略十年的根本机制,也即动力机制。
5)是企业接班和传承的机会窗口。

对于个人,战略十年——

1)突破人生与事业天花板。
2)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一定是厚重的拖累,要凝聚家族能量。
3)追随圣贤的脚步,走的更远(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4)汇聚8到10年的长期势能。
5)集聚众志成城的力量,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无中生有的功夫,只是立志。    ——阳明先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7,123评论 6 52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7,850评论 3 41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4,839评论 0 37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2,389评论 1 30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183评论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17评论 1 32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2,797评论 3 43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951评论 0 28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8,459评论 1 33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431评论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2,573评论 1 3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123评论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3,823评论 3 34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220评论 0 25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475评论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155评论 3 38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7,560评论 2 3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日孚请问。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
    沐云斋阅读 801评论 1 1
  • 十二、圣人的能力:圣人之所以称其为圣,是从质的精深纯一上看,不是从量的多少上看,只要心纯然天理,就为圣。每个人在自...
    沐一儿阅读 461评论 2 3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三十日浅尝王阳明之心学经典,揽镜自照,明心见性。 ...
    爱瑋儿阅读 844评论 2 12
  • 卷上·门人薛侃录 〔1〕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
    飞飞鱼向东阅读 235评论 0 0
  • 阳明书院: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 共读一本书《传习录》 薛侃录 【25】 【原文】 正之①问曰:“戒惧是己...
    安一13阅读 2,52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