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大好的周末
叫醒我的
不是窗边小鸟清脆的叫声
而是值班主任催报题的微信铃声
微信订阅号列表里轰炸般的推送
还有,被双十一掏空了的钱包…
作为“新闻打工人”
我们为大家报道过
劳动节妇女节青年节植树节医师节儿童节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
等N个节日
而在今天
我们要来庆祝庆祝自己的节日
中国第21个记者节
今天,就把C位留给
我们这群“新闻打工人”!
有人问
当记者是怎样的体验?
那当然是
高(高站位)
大(大容量)
上(在路上)
全(全方位)
有(有内涵)
政经军法农
科教医文体
哪里有新闻
哪里就有我们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回顾这40年
我们可以说是城市发展变迁的
上世纪80年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炮响在湖里打响,我扛着摄像机守在现场,爆炸的时候泥土和石头哗啦啦地飞过来,砸到我脚边,最终还是清晰地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画面。再后来,我们记者的拍摄装备不断在更新,不断在进步,我镜头里的厦门也在不断发展。
作为厦门第一代电视摄像记者,陈文化见证了特区建设大幕拉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水电路网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好了,怎么把资金引进来?
40年来
高颜值的厦门通过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热土
作为新生代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员
厦门广电集团记者余蕊
就亲身体会到了厦门的“朋友圈”
正在一步步扩大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记者
随着厦门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也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像我们厦门广电从2017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都启动了大型的境外采访,我们也是走进了四大洲的17个国家,去见证了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现在在当地的发展。我们也期待着随着厦门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厦门的改革开放,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记录厦门的发展故事。
用镜头文字声音战斗
抗疫我们一直都在
《厦视新闻》
今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记者们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官宇
就亲身经历了
厦门抗疫的全过程
因为采访需要,他经常要去定点救治医院、隔离酒店等高风险场所。官宇坦言,在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作为一名对接医疗口的记者,必须把自己当作一名战士,用笔和镜头与疫情做斗争。
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作为一名新闻人,我用镜头记录厦门近2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次拍摄,都力求做到最好,不留遗憾。新闻里的一帧一秒,都是我参与、见证这座城市建设成长的深刻记忆。今后我会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作为。
加油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