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时代的产物,这是我经常和家长们说的一句话。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常常会因为学习上的压力、人际关系遇到的障碍、对未来的迷茫、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情感方面遇到的挫折而外显出一种行为表现:就是不能正常去上学了。
找我要给自己孩子做个案咨询的很多家长,他们的第一诉求就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让孩子能正常的去学校上学。
作为一名家长兼心理咨询师,我十分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让孩子能正常去学校上学,是一个终极目标,要想实现它,是需要将这个大目标拆解成更多的小目标,逐步实现的。
1、当孩子提出不去上学了,作为家长,首要要做的是坐下来,耐心的听听孩子说说,为什么不想去上学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倾述,那就找老师或孩子身边的朋友,了解孩子不想去上学的原因。
2、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个喘息的时间。如果亲子关系好的,可以引导孩子把心里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如果亲子关系不好的,家长就要先去修复亲子关系,尝试去接受孩子用辍学的方式来应对眼下遇到的困难。
3、在充分了解孩子辍学原因的前提下,家长要有能力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求助专业人士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层面的难题。
4、重新审视自己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是否健康、和谐。人们常说,家是避风港湾,当孩子在外面遇到风浪时,要让孩子在家里找到安全感,真真正正让家成为避风港。尊重孩子的选择,放下对孩子的更多期待,给孩子一个调整和做自己的机会。
5、多陪伴,少唠叨。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本能,孩子通过内力,并借助外力的帮助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回迷失的自我时,能正常去学校上学的目标也就极有可能实现了。
也有可能,让孩子能正常去学校上学这个目标要在现实检验中不断的需要修改。
生活中,我遇到过很多家有辍学孩子的家长,他们最初的目标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重回学校上学,结果越出招,孩子状态越差,大多以失败告终。
幸运的是,这些家长大多数都及时醒悟:原来,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我接触了很多在自我改变的道路上努力的家长,他们不再把目光只锁定在辍学的孩子身上,而是回归到自身。
有位家长说以前自己生意忙,很少关注孩子,跟孩子交流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孩子不快乐,还经常偷偷的哭,写作业十分磨蹭。
起初她很焦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对孩子发火,结果,孩子的表现更糟糕了。
后来,她找我咨询,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生活的重心也向陪伴孩子倾斜,平时按时下班,陪孩子下下棋,陪孩子出去玩,陪孩子聊聊天,从让孩子听她说到她听孩子说。慢慢的,她那个阳光、快乐的孩子又找回来了。
我在心理学校学习时,也接触了好几位家有辍学孩子的家长,她们分享了她们的心路历程,也都是从一开始“治”孩子慢慢变成了“治”自己。
这些妈妈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顿悟,做好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身边还有家长,勇敢的放下了自己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尊重了孩子当下的选择,不去学校上学了。陪孩子一起在家看看书,做做饭、送孩子出去旅行,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有时候,缓一缓、停一停、慢一慢也是一种生活哲学。遇到困难时,先关注情绪、抚慰情绪,然后再去解决问题。方法一定会比问题多,有时候,无为也是一种智慧。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花成花,树成树,每个人都能长成他原有的样子,活成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