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出生在十八线开外的小村镇总得出去看看,至少要将外面景色一览眼底。
“我”来大城市开开眼界,历练历练再回去,估计是大多数北漂人最初有的心思。
好多“只来孤往”的年轻人聚集在大北京。夜幕一落,不知道有多少灯还在亮着。
北漂时间一长,终身大事自然是有人着急的。
一
玲妹儿,一个92年的妹子,2015年遇见她时刚来北漂不久。
有幸跟她在同一家公司。混熟了以后,时不时的小秘密也共享一些。她说起初来这家公司的目的是希望能遇见个可心人,谈个办公室恋爱,年底顺利结婚,比我还恨嫁。
可惜的是来公司还没多久,公司里唯一一个未婚的小青年离职了。
当时,我还热心肠地把自己的同学撮合给了她,盼望自己能有幸做个拉线人,好正正经经讨杯喜酒喝。
我的这位同学是搞技术的,薪水方面也还不错,人也实诚些,经常跟我念叨留意给他牵媒拉线,于是就撮合了他们。
怎知相处不久,同学给我来信儿
“阿楠,不行了,你介绍那妹子开价太高了!”
我黑人脑袋“啥?????”
同学说道“我问了下那妹儿,都要求男方什么条件。她说男方首先必须是独生子,市里要有套房,最次自家村里得有个二层小楼房,并且彩礼15万,一分都不能少,这……”
最后沮丧的说“满是铜臭味的恋爱不谈也罢,不过阿楠还得拜托你多给我留意些好姑娘,到时候肯定给你包个大红包。”
我有点哭笑不得,玲妹儿的择偶观怎么会是这样?于是旁敲侧击的问了下她,说这是父母要求的。父母是过来人,根据他们以往的婚姻和过往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妈说了找独生子在家里没那么多事儿,而且不用争抢什么,也不受气”;
“我妈说结了婚前必须有套市里的房,这样才有保障”;
“我妈说了……,我妈说了……”
一个活生生的牵线木偶,自己虽远在异乡,却甘愿被父母的“经验”活生生控制着。
21世纪,哪有保障这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生活是自己的,经验是别人的,长辈的话可以作参考,但绝不是圣旨!
二
远方表亲,男,93年生人。一直单身,随着外出打工人越来越多,家里适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女性,更是稀少。
父母眼瞧着自己的儿子越来越大,婚事儿不落定,心里急,压力大,经常吃不下饭。
这些种种,表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无奈,迫于压力,他闪婚了自己打心眼里不喜欢的姑娘。
有时候我跟他聊天,话里行间都透漏着失落。今年第一个小宝宝出生了,我们都以为,情况会好转些,
但是他却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离婚了,孩子会判给谁?”
我……
三
曾经托我拉线的同学2018年结婚了,前段时间聊起过往事儿,我问他“你这不是都符合当年玲妹儿提的男友标准吗?为什么没有相处下去?”
他说,谈恋爱本来就是真心换真心,那些房子和彩礼都是基于俩人真诚相待之外的附加之物。
如果本末倒置了,那证明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当年的玲妹儿也回了老家,结婚了,是自己的大学同学,但愿他们过的幸福吧。
我也曾见过所谓的相亲角,父母们把自己各自儿女的基本情况,罗列出来,像狩猎一样费心寻觅着。
其中不乏一些令人费解的择偶条件:
1、属羊的不考虑
2、博士毕业的女性不考虑
3、30出头的不考虑
…………
这些蹩脚的择偶门槛,把长辈们的“经验”和观念暴露无遗,只是不知道因此,年轻人的“脱单率”会下降多少……
父母找的对象你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