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间
2016-08-6两江物语
水墨,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而产生丰富变化,
在表现事物的同时,
更展现了画家的心境与修养。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黑白两色,
墨则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
由之呈现出的不同浓淡层次,
便架构出了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的形态。
亦虚亦实之间,所绘之物被展现在宣纸上。
虽然古代中国绘画中并没有所谓的抽象艺术,
然而这种通过单色之浓淡的巧妙承接
便勾勒出万里江山,
或经寥寥几笔便传神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绘画方式,
却恰恰把握住了抽象艺术最为核心的部分。
而作为综合性传统艺术的戏剧,
由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组成。
按照剧本,演员在台上将内容进行展现,
观众在台下做出呼应,
这便是中国传统的戏剧舞台。
台上的人按本子演出,
而不同的演员出于对剧本的不同理解,
所进行的演绎也自然不同。
由此形成诸多具有传承性的戏剧流派,
既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经典剧本,
也展现了不同戏剧表演大师的个人风格。
水墨与戏剧,
两者同为中华传统的艺术形式。
前者将山川与人物铺陈于二维的纸面,
浓妆淡抹,一勾一勒,
万物芳华凝于笔尖;
而后者则将故事与道理展演于三维的舞台,
说学逗唱,嬉笑怒骂,
世间百态一一呈现。
水墨与戏剧,
两者虽外在形式大相径庭,
内在理路却颇为一贯。
它们都是由艺术家通过技法
展现的他们所理解的现实世界。
石涛的山水既是众人皆见的那座山,
又是仅仅属于画家的景象。
另一方面,无论画作还是戏剧表演,
其介质虽截然不同,
但都通过渲染以铺陈出不同强弱,
并借由留白来完成张力架构。
由此可见,
水墨与戏剧,
笔墨与演员,
画作与舞台,
彼此不同又具有相同指归,
有“同出异名”之妙。
在这部由洛地、洛齐父子二人
联袂创作的《水墨戏剧》中,水墨与戏剧,
这两种传统而至今仍不断有崭新表现的艺术形式,
得到了珠联璧合般的完美阐释。
我国当代著名民族文艺及文史学者,浙江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文化部首届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获文化部学术贡献奖、浙江音乐家协会终身奖等。著有《词体构成》《词乐曲唱》《洛地戏曲论集》《戏弄•戏文•戏曲》《说破•虚假•团圆——中国戏曲艺术表现三维》《昆——剧•曲•唱——班》《戏曲与浙江》《戏剧音乐类种》《周传瑛艺术生涯六十年》及《洛地文集》5卷,文史、戏剧、词曲、音乐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百余篇;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
1960年生于杭州,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米兰、里斯本。意大利亚太艺术委员,亚非&地中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委会主席,曾获意大利佛罗伦萨美迪奇国际艺术奖,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奖。著有《洛齐·绘画的字迹》《洛齐·诗歌》《中国行为摄影》《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等,作品载入《1949—2000 新中国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20年》《蒙德里安在中国》《现代水墨二十年》《洛齐在米兰薄邱尼厅》《1993—2014 洛齐:无言之诗》《90 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摄影》《中国书法现代史》等重要美术文献。作品展览于法国卢浮宫、意大利公爵宫、美国华盛顿国际展览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代表作品被美国波士顿大学瓦利克美术馆、瑞典马尔默现代美术馆、瑞典隆德大学、卢森堡国家画廊、荷兰驻中国大使馆、法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丹麦诺和诺德艺术中心等世界各地文化机构以及苏利文、李嘉诚等私人收藏。
《水墨戏剧》是戏剧专家洛地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入门导读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作者以“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行文既言简意赅、透彻精辟,又生动诙谐、令人捧腹,读来妙趣横生、启发无穷。
《水墨戏剧》配以百余幅精美的水墨画插图,由艺术家洛齐(洛地之子)以皮影艺术为灵感创作。文图相得益彰,装帧独特,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水墨戏剧》
作者:洛地/撰文,洛齐/绘图
定价:198.00 (四色印刷/特装本)
漓江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两江物语”将继续推出一系列
与水墨戏剧有关的内容,
敬请期待。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期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