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很多人一读到这个标题,首先会生出两种常见反应:一是乐观的,户籍改革制度正在如火如荼推行,在中国,户籍越来越不具有约束力了,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这一类看官多半或者不在北上广,或者钱多到超越了户籍的束缚。全国的户籍政策在放松,北上广却在收紧;一是鄙视的,现在的大学生,太功利,又想名正言顺在一线城市扎下根,又逃脱不了所谓梦想的高薪酬工作的诱惑,而这一类看官,大多数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亲身见识过这一代找工作的盛况。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北京落户的唯一机会就是应届毕业这一年,而这一年落户的难度比其他时候据说要容易100倍(尽管难度系数也是1000+)。
正值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刻,分享几个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1.
小J是我的高中同学,在单纯到只有雪花花试卷的高三,我因为考试总是屈居小J后一名,和小J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高考结束以后,昨日重现,我仍然比她低四分,我们俩当时踌躇满志,想着选一个心仪的专业一个心仪的城市去度过即将到来的大学四年,我们俩的专业无甚关联,但是选学校却心照不宣:高考分数不能算多高,且生源地是高考大省河北(河北、山东考生抱头痛哭),但选择一些211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那时“too young,too naïve”的我们都放弃了211,转而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临行前意气风发互相在空间留言:祝你在X大度过精彩的四年。
那个时候我们觉得,211算个鬼,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才最重要。
我们的大学生活也确实都很精彩。社团该参加的都参加,奖学金该拿的一个不落,忙得不亦乐乎。
很快到了毕业后的第二年。因为读研,我们都到了北京。
小J读的仍旧是会计专业硕士,今年毕业。
今年,哦不,应该是去年了,我们忙里抽闲见了来北京后的第一面。小J一脸惆怅,说被现实打脸啪啪啪,研究生学校纵是985,给各大投行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插一句,在我心目中,作为一个学霸,小J应该手握多个offer才对。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回了信询问简历被拒原因,对方回信言简意赅:对不起啊,我们公司只要本硕全部985、211的学生。
小J当时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难受得不得了,委屈得不得了。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我:“当初咱们放弃211学校的时候多么理直气壮意气风发,在学校混得也都不差,怎么就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呢?你说这些人怎么就这么狭隘呢?咱学校也是知名大学,尤其我们专业可是王牌啊……”我叹口气:“谁说不是呢,本来一门心思想读博完成留在大学校园的梦想,可是很多高校都要求本科也是211才可以,甚至很多国内博士没有出去镀过金毕业也照样进不了好的高校。”
理想终究败给现实?我其实挺不想承认。
那次见面以我俩的对坐惆怅而告终。
然而!!
二月份我却突然收到小J的微信:“我放弃进企业了,尽管这曾经是我的梦想,但想进的进不去,能进的看不上…参加了国考,户口和高薪,总要留一个。”而更激动人心的是,财务部和商务部,小J竟然都丧心病狂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尼玛,这可是“国考”啊!你一下中俩,让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挣扎在及格线边缘的广大同志怎么活?!
所以,事情总是转变得出其不意,曾经立志要去四大或者知名投行叱咤风云变成美剧里女精英的小J,开辟了另一条让无数人艳羡的路。
尽管这并不是她最初想要的。
可是,曾经想都没想过的户口,就这样到手了。
2.
最近,或者说从去年十月开始的近半年来,我的另一位闺蜜Melody都奔波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以及混迹在各大招聘网站,投简历,找工作。
比起小J,Melody远没有那么幸运。
小J的专业是金融类,可Melody是悲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尽管热爱,但是不得不揩一把人文社科类专业在找工作时的心酸泪),同样悲催的是,我和她是同一个专业。
Melody投的简历大概也有一尺多高了,且多集中在以下几类:
一、北京市各中小学(此类解决户口解决编制,但多要求北京生源,不要求的则经常来一句,我们更中意中文专业,而不是给外国人教汉语的专业,呵呵);
二、北京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的生源分为两种,一是在京生活的外国人的孩子,这也是我们专业最为对口的教学对象;一是从小立志于要出国读书的中国孩子,这类生源占主要地位);三、北京各大教育机构(诸如新东方、英孚,特点是工作竞争压力大,薪酬待遇尚可,专业似乎并不对口);
四、对外汉语教育机构(说出来可能都有些名不见经传,但谁让这个专业这么年轻呢?这类机构的问题在于,年轻有活力,课时费低(微笑脸);
五、中外文出版公司、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此类选择多是出于个人爱好和毕业学校名声);
六、北京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有户口有编制,工资不高,且本专业的悲催之处再一次在这里凸显,仍是由于太过年轻,专业归属在学界一直都争执不下,语言学、文学、教育学……似乎都想插一脚,这就导致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有了很多限制,很多职位都无法报考);
七、一些知名大企业大公司(完全脱离专业,彻底转行,之前丰富的国内外实习经历写在这里都不太合适);
八、邻近省市(主要是石家庄)的相关工作(Melody的老爸已经为她在石家庄购置房产一套,所以退守石家庄也未尝不是一个稳定型选择,尽管北京林子大,机会多,发展空间更广阔)。
截至目前,Melody似乎进入了工作定夺的最后阶段,一家知名老牌出版社,一家新兴华语教育传媒公司(国企),一家海淀区的小学,一家位于石家庄的电视台子公司分别发来了复试邀请。而解决户口的可能性,Melody说,几乎为零。已不抱希望,先在毕业前找到落脚点似乎更为迫切。
3.
日前,我的一位师姐也遭遇了两难选择,她现在面临两个工作邀约,一是北京房山的公务员,一是故宫博物院的活动策划,两个都有落户名额,但是房山解决户口是铁定的,故宫则模棱两可,也许要排队,也许根本不会排到。师姐作为各大晚会、活动策划经验丰富的老手,自然更青睐故宫的工作内容,但是面对户口的诱惑,她最终选择了房山公务员,拿着微薄的薪水,过上了似乎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但同时,她也即将成为一个“北京人”。
葡挞小姐(已入职保定市中行),听我说完以后,毫不犹豫说:“当然选房山了,如果她不傻的话。”我诧异的目光几乎要穿透手机屏幕到达她那一边,毕竟她曾经是我们中间最放得开,成天把“我愿意”挂嘴边的那一位,她似乎感受到了来自我的注视,说:“唉,你就是太幼稚,现在我身边有一堆北漂,落不了户,买不了房、买不了车,以后孩子上不了学,还没办法参加北京高考……”
PS.可能是因为我目前连男票都没有,所以关于“孩子高考”这种二十年后可能才会发生的事,还真不是那么在乎。
PPS.她说的当然是现实状况,很有道理,不过我挺怀疑一件事,即使选了能落户的工作,有了购房资格,那点薪水要攒多久才能在北京买得起房?会不会一辈子做一个“有户口的北漂”?
4.
另一位K师兄,同语言类专业,毕业后全神贯注考了公务员,但是他跟我们说了一句话:“干五年我拿到户口就走人。”
不知道K师兄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只不过在场的好多人都“呵呵”了。鱼和熊掌如果能兼得,“户口”还会这么抢手吗?给户口的单位岂不成了冤大头?再说,在体制内五年之后,按照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会不会和外面的世界脱节?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臆想,究竟K师兄会如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5.
前些天一篇叫做《九零后:过完童年,就是中年了》的文章在圈里转得很火,而我们恰好是九零后的开始这一代,也就是九五前,如果没有读研,估计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两三年了。正应了文章里说的“踩着九零年的线,以九零后的名义,安慰自己年轻还能拼命折腾。可是自己已经25岁了”。《新周刊》也发了一篇《9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这种“危机感”就是迷茫、焦虑。
我从来没有想过,终有一天,我们也被生活推到了现实的风口浪尖,每年我们都听到这样的新闻“世上最难就业年来袭”,终于到了这一年,发现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大学的时候还能信心满满地说,其实没有什么难不难的,自己没能力,当然找不到工作。下意识里把自己定位成“有能力”的那一派,真正到了这个节点,才发觉,这话不错,“有能力”也不错,可是你梦想的段位也提高了。
就业难不难?
难。
但是相比于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应该是简单了的。是的,他们那时候包分配,很多人也就是在19、20岁的懵懂年纪就被分配了一个岗位,从此一干就是一辈子。我妈妈做了三十年教师,从新手老师一路做到副高职称,她曾经很多次对我说:“真的很羡慕你们这一代,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做什么。”我也很诚实地对妈妈说:“尽管我也挺想一毕业就有一个工作等着我,可是,我还是不羡慕你们那一代。”
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性和挑战性。
我很难想象,现在还有什么可以让人死心塌地做一辈子的工作,而“户口”,千千万万应届毕业生想要拿到的这个东西,大概可以让人过上上一辈人的稳定生活。
相比于“梦想”这种虚无缥缈的词,“户口”来得自然更加实在,而究竟怎么选择接下来的人生,我们有了更多自主权,大部分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到了这一步,父母已经给不了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我们真正可以“自己做主”了,可是,却又怀念起什么都不用操心的小时候。
祝我们——过完童年即是中年的这一代,能够在被现实撞了腰以后,仍有少年人的热血。
祝我们在疲惫生活中仍能保持英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