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近日,艺人仝卓自曝高考时将往届生改为应届生身份,引发大家热议。因其所曝行为涉嫌高考舞弊,教育部已介入调查。
对于这件事,我想说四点看法: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言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仝卓虽然在才艺上得到不少人的认可,收获了不少粉丝。但通过这件事,充分暴露了他认知上的短板。
他竟然拿自己当年高考舞弊的行为来炫耀,在大庭广众面前津津乐道,以显示自己的小聪明与小心机。
这种做法在自毁形象的同时,也自毁前程。
可惜仝卓在网友指责他的行为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显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反复诉说着自己的不易。
这个表现显示了他的无知和幼稚。试图让大家看在自己如此“委屈”和“不容易”的份上放过自己。
我总觉得仝卓这一点表现,很像是一个小孩在家里恃宠耍赖。把自己当宝宝,做错了事有疼爱的人兜着,装装可怜,就想让人家放过你,这想法也太天真了。
一个成年人,要为自己做的事承担后果。
觉得自己很“特殊”,可以钻制度的空子,而不用付出代价?
这是一种自恋的心态。
法制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不可能都围着你转。
要知道高考舞弊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涉及到无数家庭关心的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问题。
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轻描淡写的四个字“自我暗示”就能破坏规则的。
是祸从口出还是言为心声?
有人说,仝卓是“祸从口出”,我更认为是“言为心声”。 难道他不说,就代表没事了吗?那也只是一种侥幸心理而已。
当一个人以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得了某种功利的同时,首先已经违反了游戏规则,其次也剥夺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
而本人却不觉得自己有错,还沾沾自喜地炫耀。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的认知和价值观有问题。
而带着这种损人利己的认知与价值观去生活的人,无论凭本事爬得多高,走得多远,迟早有一天会摔跟头,会撞南墙的。
古人言“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的刘备有个遗训,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种跟头迟摔不如早摔,毕竟年轻,后面还有机会。如果等到中老年了再来事发,那代价可比现在要沉重得多。
艺人说话不自由,真的吗?
在事件发酵后,仝卓在直播中数度“哽咽”称:当艺人说话不自由。
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由的人,多数是因为自己铺的“人设”与真实的本人差异太大了。
为什么公众人物需要良好的形象与正能量,因为你有了正能量,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崇,才渐渐走到公众人物的位置上。
如果你是靠一个虚假的“人设”来支撑自己的形象,那你肯定会活得很累。而那些真正表里如一的人,有自己的内核支撑,不至于感觉有多不自由。
一个人说话自由不自由,不在于他是不是艺人,而在于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普通人如果自己言行不一,也一样“说话不自由”,一样活得很累。
有些事从一开始就不能做,而不是你做了这件事后,能不能说出来的问题。
总有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本末倒置了,认为“他太傻了,不该说出来”。其实是他本来就不该做,做了就要承担后果。
这件事针对的,并不是仝卓一个人
有人觉得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为什么要揪住人家不放?
的确,谁还没有过无知和犯错的经历,不应该揪住一个人的过去不放。但,那是在这个人已经承担了后果,并已经改正的前提基础之上。
如果一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为自己不当行为付出代价,就想轻易让此事翻篇,那么这种犯错成本也太低了。那样的话,谁都可以去尝试,只要能从中得利。
如果一个人多年前伤害了他人,却影响了人家从此的命运,能放过吗?一个人破坏了规则,也就破坏了公平,一定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尽管那伤害是隐形的,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仝卓为什么不能被原谅,教育部为什么重视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并不是针对仝卓一个人,而是与制度相关的整个群体。
在高等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对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他们人生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里面关系着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这样严肃的一件事,怎么可能拿来当儿戏?
所以,仝卓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让自己不遭受损失,或把损失降为最小,甚至试图保住与自己这件事相关的利益群体(如果有的话)。而是要通过这次教训看见自己认知上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格局,并努力配合相关调查,弥补自己的过失。
常言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一个人想要走到更高的地方,最终靠的不是才能,而是人品。
目前仝卓已公开道歉,主动申请撤销中央戏剧学院学籍,并表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希望仝卓真能深刻反思自己,并从中得到成长吧。
也希望那些已经钻了空子的“仝卓”们和打算钻空子的“准仝卓”们,引以为戒,不要再抱以侥幸的心理。
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人生才能走得长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成长视觉,与你长期分享点滴感悟与智慧,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