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涨价?
宅家两个多月,终于可以出门逛吃逛吃了,恢复了堂食的海底捞也成为许多人想要大饱口福的地方。
可是,报复性消费还没来,报复性涨价已经开始了。
北京一位消费者看到人均200的账单傻眼了,而这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感受。
街头采访中,一位女士表示:
能让大家吃完就讨论“涨价”,说明价格变化是很明显的。
许多人晒出了自己疫情后的海底捞账单,细心的网友发现,一片土豆已经涨到了1.5元,一碗米饭涨到了7元。
许多人表示不可思议,不会光顾海底捞。
在大家降薪裁员,打算勒紧腰带的时候,迎来了这样的涨价。
海底捞,你还会去吃吗?
吃啥子海底捞,在家自己做最安心
疫情期间,许多人厨艺大涨,各种自制蛋糕、自制火锅的方法纷纷出炉。
许多人感受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
有网友表示:“大家也许更习惯外卖或者自己在家里做饭了,比如我,以前家里连一双筷子都没有的人,竟然发现近期家里竟然多了一些厨具,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外边餐厅吃饭了,也不觉得去外边吃饭是一件必须不可的事情了。”
海底捞一度成为中国餐饮界的连锁神话,核心在于其高质量的近乎完美的服务。
可是这个服务的溢价毕竟是有空间和界限的。
有人表示:
“以前冲着服务周到还比较干净营业时间长,成为夜宵火锅首选。溢价部分就当给了服务费,可是当服务费成了账单费用的一半的时候,我就不想再要这个服务了。”
还有的网友对海底捞份量悄咪咪减少十分不满。
“当我最爱的午餐肉变得薄可透光,一口下去还有什么滋味?”
“面筋球都少了一颗,每次去都会点面筋球+虾滑一起,我对象还以为我偷吃了一个(原本8颗,一人一半)”
当火锅最核心的味道和食材质量下降了,还能仅仅指望服务补齐吗?
海底捞,一种“轻奢消费”
虽说民以食为天,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是最基础、最稳固的需求。
但是,海底捞在让人大饱口福的同时,也满足了一定的社交需求。
生日聚会选择海底捞、同事聚餐海底捞,全家一起放松去海底捞……
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人并不会因为涨价而放弃海底捞。许多人还是因为服务、场景和品牌,继续选择海底捞。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有网友认为,“涨价归涨价,吃还是要吃的,大不了把一年吃10顿压缩一下就有了。”
知乎网友@余于:
“真会吃火锅的不会去海底捞
真有钱的不会去海底捞
真没钱的也不会去海底捞
总结,海底捞的受众就是不太懂吃....也没太多钱,但是还有点小钱的....”
海底捞,某种程度上是“轻奢概念”。
消费者真正吃的一半是火锅,一半是贴心的服务员,本质去海底捞吃火锅,吃的就是服务溢价,就是图那个亲切氛围带来的舒适。
许多人认为,毕竟海底捞的平时价格也是高端价位,这次涨价引起的热议只是海底捞发展进程中的一点小水花。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海底捞与“心理账户”
在人们花钱消费的时候,变动的不只是经济账户,还有“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什么是心理账户呢?
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个人发展的开支、账户情感维系的账户、享乐休闲吃喝玩乐的账户等等,虽然都是账户,但每一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对于每一个心理账户,人都有独立的消费预算。
比如有的巧克力卖20,有人觉得贵,有的卖200甚至更贵,但仍旧销路很好。
购买的时候,大家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取决于把巧克力放在哪个心理账户里。
如果它只是一个食品,消费者这个月对于零食的预算只有100块钱,那么最多也只会花20块钱买巧克力。
但如果消费者把巧克力放在情感维系账户里,在情人节送给女朋友,巧克力就不再是一个零食,占用的就是情感维系账户里的预算,200块的巧克力自然显得十分便宜了。
同样,对于将海底捞作为“社交联络”的人而言,就会给海底捞更多的预算;
而单纯将海底捞作为一顿饭去衡量味道和成本,当然是居家自制火锅更合适。
消费者其实并不真的是为商品的成本付费,他是为商品的价值感而付费。
当我们在热议海底捞的涨价时,讨论的不只是一块五一片的土豆,而是重新思考——
在当下的收入和环境中,消费海底捞带给自己的价值感,是否还像之前一样?
--END---
有烦心事,找圆心率心理|专注心理健康,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