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非典在中国大面积爆发的一年。大面积的恐惧莫名袭击着我们。对于我,那一年我参加高考。高考时间提前以及恐怖的非典,都使得即将来临的高考变得更加与众不同。懵懵懂懂的年龄,我不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只是觉得每天用醋熏屋子,吃板蓝根,对于这么猛烈的传染病一定没什么作用。记忆里,我没有多少焦虑,却希望这一场考试赶快来临。
高考如期而至,可惜老天又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我懵掉了,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我呆坐在考场上,第一次在这么大的问题上,默默和自己反抗,我太想放弃了。如果当时有谁告诉我们,那是一套临时的备考卷,难度是奥数题,都不至于逼死我们的内心。数学考试还是在第一天的下午。后面的两场考试,发挥都受到了阻碍。考试完那天,全班同学一起狂欢,喝进去的酒,又何曾不是我们想掉的眼泪。三年的奋斗,陪伴,换来的是结果,是完全未知的一切。我们多少人的信心在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上受到了重创。我们像等待梦魇醒来一样等发榜。
发榜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天气闷热,没有兴奋,没有激动,像幽魂一样,心情沉重地去拿成绩。我有多么不想拿那张成绩。发榜了,虽然我发挥失常,我的成绩依然上了重点线。西北的一所重点大学。对,若干年后回想,我依然是有实力的。可惜,我却坚定地觉得那不是我要的!
高考过后,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冥冥中也不想去哪个大学读书。录取的重点大学通知书寄来的日子,我已经毅然选择了复读。当初的我就是那么有骨气。
后面的一年,记忆是灰色的,是不想触碰的。我第一次离开家生活,到其他的学校去寄宿读书。不想看到熟悉的人,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看到我再来一次的辛苦,不想听到我不愿意听到的话。我深深地记得我的努力,多少次挑灯夜读,多少次和自己死磕。我焦虑到停不下来,我出门闲逛的时候,唯一的安慰是去买辅导书。
那一年记忆深刻的事情有那么几件。我第一次因为离开家,注意到了父母的衰老。第一次彻夜读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心里被扎得生疼。第一次默默在校园的角落里想,我这是在干什么, 我现在做得都值得吗?第一次因为压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圆球”。但是我没去想我如果去了那所大学会怎么样。我就那么倔强地不认命。
再一次高考来临,我知道我准备好了。爸爸妈妈再一次送我去考场。进考场的时候,我知道妈妈在我身后哭了。他们心疼我,他们最懂我的付出。这一年,成绩放榜,我比前一年高了近两百分,顺利被上海的重点大学录取。这是我想来的地方。一年,我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所以,高考根本不是人生的什么槛。如果你觉得不合适,一年的时间或许就能修正结果。这个修正比人生以后面临的其他修正都容易很多。这个门槛完全比生命容易太多太多。
作为一个北方孩子,火车到达上海的那天早晨,是我人生里面永远记得的画面。进上海之前,火车已经放慢了速度,“清晨”还没完全醒过来,江南水乡上,一个渔人直立地站在船头,旁边是静谧的水。那一刻,像是木刻画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年是我多年读书的骄傲,也是父母的欣慰。从此以后,我就像麻雀飞上了枝头,变凤凰了吗?我就坐到了上海最高的金融大楼了吗?我就驰骋职场,飞黄腾达了吗?呵呵, 都没有。
那一年的辛苦,好像用尽了洪荒之力。来到上海,生活不适应,还有江浙沪,沿海同学的确有优势,我有一种拼不过的感觉,我在“开心过大学”的理念里面,越来越逆来顺受,顺其自然。工作,生活,并没有因为那一年的改变给我惊喜。
毕业将近十年,再来看看我和我的同学们,我们究竟有差距吗?我的同学中,有带着先进理念继承家业的大企业家,有发现自己优势,发光发热的个人;有爱岗敬业的军人;有幸福的二孩妈,有默默生活地很多人;也有我这样若干年后,依然相信自己能够重新改变的人。
我们的差距不在你去了什么地方,读了什么大学。我们的差距在于你怎么读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们在用什么方式适应这个社会。而在一座不错的大城市的好处是,你接触着相对先进的东西;读一个更好的大学的好处是,你能提高你的起点。而起点之后的路怎么走,才能决定你的方向。
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的路怎么走更重要!
最后,写给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朋友们:羡慕你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你的选择会被更多地尊重,你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开心地享受大学生活吧,终于有一天,你可以更多得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不是单纯地为了跨过那个门槛。努力追求吧,互联网正在给更多的普通人展示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