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昨日在《诗》有余香--诗中含香植物盘点(一)中分别以“萧”和“桃”为例提到了《诗经》中涉及的芳香类植物主要集中在祭祀和爱情两方面,但未祥加论述,窃以为其中还有可说明之处,限于篇幅,故今就祭祀方面加以详述,以备补充。
1. 芳香的祭祀
《礼记·郊特牲》有云:“周人尚臭(此处指香气)。”《诗经》中两处明言祭祀时的芳香,可做周人敬神祭祖崇尚芬芳馨香的例证。其一,《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笺》云:“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其二,《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所说也是指祭品香气四溢,而祭祀的勤勉虔诚自然也就体现了出来。而在神圣的宫庙建筑用材上,《诗经》时代的先民选用的的是芳香的松树、柏树,这或许与松柏的耐腐朽、抗虫蛀不无关系,但其中未必不含有追求芬芳馨香氛围的良苦用心。《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挺,旅楹有闲,寝成孔安。”《鲁颂·闷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桷有舃,路寝孔硕,新庙奕奕。”这两首诗均写到了采伐松柏并进行加工用以建造宫室宗庙,这让人可以想见祭祀场所的宏伟、庄严与馨香。对比于此,《幽风·七月》写到气味不佳的臭椿树用以做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大雅·皇矣》写到柞、棫等杂树要被清除,而芳香的松树、柏树挺拔参天,象征着国祚永长、江山永固:“柞棫斯拔,松柏斯兑。”被《诗序》认为“以崇君之尊而福禄之”的《小雅·天保》则祈福曰:“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松柏与福禄密切相关,这里所写虽非祭祀典礼,却是祭祀后宴饮时的祈福祝愿,松柏所体现的正是庄重而美好的祝福。
考诸《诗经》,周人祭祀时常用的芳香植物有蘩、萧、茅、韭、椒等。相对照于殷人的“尚声”,周人祭祀时是尤为注重祭品的气味的。《召南·采繁》直接描写了采蘩用以祭祀的活动,“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大戴礼·夏小正·二月》即有“荣堇,采蘩”,此即认为蘩可作祭品。按照《毛传》、《尔雅》的理解,蘩指“皤篙”,即白篙,是芳香植物,采之用于祭祀。《大雅·生民》里说:“取萧祭脂,取羝以軷。”又说:“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可见其祭祀的香气来自“酒及簠簋之实”“萧草与祭牲之脂”燔烈“羝羊之体”。其中的“萧”,孔颖达《正义》释为“香篙也”,与艾、篙、莪、蔚等均属芳香植物。萧用于祭祀也记载于其他典籍,《周礼·天官·冢宰》曰:“祭祀,共萧茅。”
祭祀用茅,除上述《周礼·天官·冢宰》的记载外,《左传·僖公四年》有齐对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的指责,《周礼·春官·宗伯》载有:“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而周人祭祀用茅与焚烧香篙不同,主要是用以“缩酒”,也用于包裹、衬垫祭品,《周易·大过》曰:“借用白茅,无咎”。而“缩酒”是指“束茅而灌之以酒”,即束茅于神主前,把酒从茅束上浇下,以示供神主饮酒。这正合乎《礼记·郊特牲》的记载:“缩酒用茅,明酌也。”这种祭祀所用的白茅也即香茅,是芳香植物。白茅干燥后十分洁净,有淡淡香气,而捆扎成束再浇灌上香气浓郁的祭祀用酒,其芳香定能长久持存,乃至贯穿整个祭祀的过程。而周人察祀用香的极致就正在于特制的香气浓郁的祭祀用酒—郁鬯。《礼记·郊特牲》曰:“灌用鬯臭,郁合鬯臭。”
《诗经》中反映的这种用香茅和香酒的祭祀在《楚辞》里也有着详细的描述,如《九歌·东皇太一》中的“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这里的蕙和兰都是食用香料植物,这两句的大意是:祭祀用的肉以罗勒叶子包裹,放在菖蒲上以增香气,并虔诚地用肉桂酒和花椒酒祭奠神灵。
2. 部分芳香植物图鉴
蘩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陆玑《诗疏》以“蘩”为白蒿,白蒿又名大籽蒿。《尔雅》:“蘩之丑,秋为蒿”,说明蒿有许多种,春季时外形各有特征,易于区分各个种名;至秋老成干枯,外形不易区分,皆通称为蒿。因此《诗经》中蒌(蒌蒿)、蘩、艾、萧(牛尾蒿)、蒿(青蒿)、蔚(牡蒿)均指蒿类,故常使人蒌、蘩不分。
且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蒿类的认识不一,以“白蒿”为例,不同地区所称的“白蒿”种类大不相同。《中国植物志》记载的蒿属植物中,又名“白蒿”的植物不下二十种。也难怪历代解经者对蒿类植物的解读各有不同。
白蒿(大籽蒿)植物体含有相当多的挥发油,并具有多种脂类物质,是民间一种重要的药材,亦可采集充作牲畜饲料。
古代也常采集白蒿供祭祀之用,如《左传》所说:“蘋、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夫人执蘩菜以助祭”,均可说明白蒿时古代重要的祭品和野蔬。《召南·采蘩》篇采蘩即为了祭祀目的。
白茅
《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白茅在古代是洁白、柔顺的象征,祭祀时常用来垫托或包裹祭品。《召南·野有死麇》中,年轻的猎人就是用白茅包裹猎获的野鹿来讨好少女,表示倾慕之意。
白茅也是缩酒之物,所谓“缩酒”是指立一束白茅于祭坛前,倒之以酒,酒渗入白茅之中,表示神明已饮下所献之酒。古代招神也用茅,例如《周礼··春官·男巫》所言“旁招以茅“,即男巫用茅草向四方呼唤所祭之神。
初生之茅名“荑“,白而柔,人见人爱,因此形容美人纤纤玉手曰“手如柔荑”。其芽现在称为“茅针”,白嫩可食,乡间小孩常挖取生食之,余幼时亦食之。叶不易腐烂,古人常取用为搭盖屋顶的材料,《豳风·七月》和《小雅·白华》中以茅制索及成束的白茅,都和盖屋有关,俗称茅屋,现在仿古的亭子或廊道顶亦有以茅铺顶。
韭
选自《豳风·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通早,指祭祀),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至少在两千年前,韭菜在中国已是菜蔬,这点可由《汉书》“冬种葱韭菜茹”一语得到印证。由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和东坡诗“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可得知唐宋时代,韭菜已是相当普遍的一种蔬菜。
农人栽植韭菜,“一种而久”,“一岁而三四割”,所以谓之韭(久)菜。“韭”也是象形字,底下的“一”表示地,上面的“非”表示可连续割剪的菜蔬。《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意为二月中行祭时敬献羔羊和韭菜,此处的韭已是供祭用的圣品,并非一般食用蔬菜。
韭菜的营养价值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及抗坏血酸等多种成分。鲜嫩的韭菜香辛可口,是深受饕客欢迎的盘中美食。供作蔬菜用的韭菜种类,还包括野韭、山韭等多种野生韭菜,均可能是《诗经》及其他古籍中所提到的“韭”。
每日摘录
《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高高身材一美女,身着锦服和罩衫。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娇妻,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是她的亲妹婿。
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天牛的幼虫,白色细长),牙如瓠(葫芦)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美人身材高又高,停车休息在近郊。四匹雄马气势骄,马勒上边红绸飘,乘坐羽车来上朝。大夫朝毕早点退,莫让卫君太辛劳。
黄河之水浩荡荡,哗哗奔流向北方。渔网撒开呼呼响,鱼儿泼泼进了网,芦苇菼草长势旺。姜家众女着盛装,随从庶士也雄壮。(末章写的是出嫁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