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目前在国内票房一般,我预计下映时顶多拿下6亿票房,相比《战狼》近60亿票房来说真是相形见绌。
较大众熟知的“珍珠港”,“诺曼底登陆”等历史事件来说,国内多数影迷对“敦刻尔克”是陌生的,题材决定票房的上限,作为一部涉及记录“真实战争”的片子,其局限性注定与超高票房无缘。
而影片口碑也是两极分化严重。
影片IMDB评分一度从接近完美的9.9(满分10)跌落到相对理性的8.4 ,比诺兰前几部电影都低。
喜欢她的人爱她的叙事,结构、BGM、壮阔的画面,爱她虚化战事,爱她放大人性,爱她有千万个理由。
部分不喜欢的人则觉得不够悬疑、没有火爆场面,另外一部分人则觉得她太拘泥于真实历史,认为诺兰刻意美化英国。
无论怎样,这部电影是很特别的。
1.导演:诺兰
被无数影迷封神的导演,之前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等圈粉无数,现在诺兰已自带光环,所执导的影片起评分就直接多1分。
这部《敦刻尔克》显然造成了分歧,现在在豆瓣都是诺兰粉和反诺兰粉的撕逼大战了。
2.涉及真实战争
二战中英国在敦刻尔克到底是不是抛下盟军法国不战而退,导致其信心丧失,战争失败?
诺兰作为英国人是不是特意洗地?知乎在这些问题上撕得不可开交,都没有人讨论电影本身。
3.非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
本篇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完全算“战争片”,没有两国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唯一出现的德国士兵也只在影片结尾隐约露了一面,剩下的只有大逃亡,让观众身临其境的逃亡!只有英国年轻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失去了上帝视角,部分观众顿时觉得索然无味了。
《敦刻尔克》之于英国人,就像《西游记》之于中国人,结局都是没有悬念的。“真实战争”是很难选取角度拍的。
诺兰选取了“真实战争”中的末尾阶段,有人说这是诺兰不敢拍前面英国不战而退,拖累盟军法国,很明显的洗地行为。
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桥段中军官说:“丘吉尔指示要和盟军一起撤离。”,另一个反问:“实际上呢?”“英国人先撤。”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诺兰没有特意洗地。
诺兰只是选了一个大逃亡的角度来展现个体求生的人性和命运的无常,这个节点更像是一个框架,与战争无关。
诺兰对于此片的唯一标准就是极简,极少的台词,简直和默片差不多,除了无处不在的BGM。
台词少,但是字字锱铢。
像“涨潮了。”
“你怎么知道?”
“尸体被冲回来了。”
又如“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战争,为什么要让年轻的孩子去送死?”
主角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影片开头一个桥段,男主和法国人看到地上的伤员,互相对看一眼,同时抬起伤员就跑。
一开始我误以为是为了救那个伤员,之后才发现是为了救自己!
相信在商业片中会这么拍“这里有人活着,我们赶紧抬上船,这样我们才有位子!”无声胜有声!实在是高。
这是我看过观影体验最好也“最差”的电影,片子追求沉浸式体验,70mm胶片带来的imax画面效果,还有真实的音效,影片开头的第一声枪击让影院的人几乎跳起来,被爆头一般!
高分贝的重低音BGM,好几次我都发现影院的椅子在震动……整整107分钟,观影者都被压住一般喘不过气来。以至于看完大家都虚脱了,真庆幸这片子不是3D的。诺兰深知这一点,为避免观众过度疲劳,将影片压缩到了107分钟,成为他目前最短的电影。
客观来讲,海陆空三线的时间结构对于稍有点鉴赏力的影迷来讲真不算特别。诺兰吹也无需拿这一点来夸耀吹嘘,不要暴露你的无知好吗?这种无脑吹就像是在藐视灵活掌握非线性叙事的诺兰一样。
你见过有人吹嘘费德勒发出一记ACE球吗?
无论是在《记忆碎片》、《星际穿越》中,诺兰运用精妙的时间剪辑。
或在《盗梦空间》、《追随》、《致命魔术》里跌宕起伏的悬疑埋线。
还是在《蝙蝠侠》中浓重的情绪渲染。
《敦刻尔克》这次用强烈的写实风格将上面三者包裹其中,但同时将其弱化。将体验和想象都交给了观众自己。这初看起来很不诺兰!这也是很多影迷不适应的原因。
很多人对于悬疑大神“诺兰”会拍这样一部写实的电影感到不解,在我看来对于诺兰,这不过是他执导生涯中的一次尝试,一次突破,很多人不也是看完才发现,原来涉及战争的片子也可以选取这么个角度来拍。在这么大一个框架下,诺兰还能拍成这样,着实令人满意。
两条有意思的评论:
“说《敦刻尔克》不好看的人只能暴露他们的初级审美水平。”
“给《敦刻尔克》唱颂歌的人只能暴露他们可怜的历史水平。”
好好好,都有理,反正我是诺兰粉。
强烈推荐观看IMAX。
另外……满眼都是有实力的小鲜肉😍
啊!疯狂爆灯!!!疯狂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