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政治价值和政治实质。
政治哲学主要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一般政治理论主要关注政治事实,即“是什么”的问题。当然在弄清应该怎样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但是政治哲学关注带有根本性意义的政治事实。
2.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不完全相同。
后者是统治阶级从上至下灌输给公民的,而政治哲学是政治理论家对某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的理论论证和阐述,试图通过说理的方式使公民信奉一定的政治价值。政治哲学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核心,任何政治意识形态必然以一定政治哲学为基础,任何政治哲学也反映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则是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3.政治哲学为政治学奠定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
政治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研究中体现某种价值偏向。任何政治学研究总是在一定政治哲学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总是反映着特定的政治哲学。
4.政治哲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政治现象以后,就逐渐产生了,并且一直受到统治阶级及其理论家的高度重视。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几乎都涉及政治哲学问题,绝大多数思想家本身就是杰出的政治哲学家或者政治思想家。
5.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5.1 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学阶段
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对希腊城邦国的各种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柏拉图的《理想国》系统地论证了什么是最好的国家政治制度。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把奴隶主贵族制度国家当作理想的政治制度,把基于分工之上的等级秩序当作最高的政治价值,把不平等的政治秩序当作“正义”、“自然理性”的体现。
这个时代世俗性的神学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在古罗马的奥古斯汀作品《上帝之城》中,展示了一条通向天国的“至善至德”之路,政治学中的世俗因素几乎荡然无存。
5.2 中世纪的政治哲学
最显著的特点神学性,称为“神学政治理论”。阿奎那《神学大全》把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政治加以神化。把奥古斯汀的神学政治观点推到极致,并且大大推进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5.3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代表人物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英国的莫尔和法国的布丹。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世俗性,在这个阶段西方政治哲学走完了从天国到尘世的历程。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法国的布丹《国家六论》中,人第一次成为政治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绝对性开始成为政治评价的重要标准。
少数人开始感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开始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莫尔的《乌托邦》是杰出代表作。
5.4 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哲学是极盛时期
多数西方不朽的政治哲学名著涌现于这一时期,参见P12。
在绝大多数政治哲学家看来,只有推行三权分立和民主代议的共和政治才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的根本宗旨。这些近代政治哲学家把新兴资产阶级的权利当作全人类普遍的自然权利,把代议民主当代全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中有的人强调自由的价值,称为自由主义者;
有的人强调秩序的价值,被称为保守主义者;
有的人强调国家的权威,被称为国家主义者;
有的人强调国家的罪恶,被称为无政府主义者;
有的人强调未来乌托邦理想社会的价值,被称为空想主义者。
6.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政治生活,实现了政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把政治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任何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其次是阶级性。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议民主不过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而自由平等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权。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
7.二战后西方发起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试图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实证方法研究现实政治问题,使政治研究科学化定量化。
倡导研究者的“中立性”,反对价值偏向。(参见第3点笔记)。代表著作,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而即使在行为主义风行的时期,西方政治学影响最大的名著多半也是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作品参见P15。
8.政治学研究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对事实的观察、对经验的分析、对数据材料的整理加工都难免受到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
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哲学又在西方政治学中复兴,形成了传统政治学和现代政治学并存的局面。
9.当今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政治哲学流派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代表作品参见P15。各个流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没有那样泾渭分明。
10.社群主义是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而新自由主义是对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批判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