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把最常见的数据的来源讲述了一下。 其中本省市考试院的数据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原因非常简单,参考考试院数据的人最多。
在报考的过程中,数据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实,每个做报考的人,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分析一个高校或者一个专业今年可能的分数线。如果这个预期的分数线低于我的高考分数,那么这个学校或者专业就是我可以选择的。 如果如果这个预期的分数线高于我的高考分数,那么这个学校或者专业我就应该放弃。
即使报考的人没有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也做的是这个事情。 比如,第一所学校,有人称为冲一冲的学校(这个词不应该用),即使你说无所谓,试一试,其实也是你心中希望能够录取你的,也就是你希望这个学校实际的分数线会降到低于你的高考分数。
那么如何预测这个分数线?这个预测对于大部分家长是一种直觉的预测。也就是拍脑门的预测。 很少有家长通过数据模型,甚至计算都很少。 同样大部分咨询师的预测也是盲目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如果没有历史数据,我们就比较难预测。 就高校能否录取我来说,至少我可以看见一个学校往年的录取数据。我可以,比如用过去三年最高的排名,平均排名,等等作为我的预测。如果没有历史的录取数据。 我就很难预测了。
预测的时候无非是预测一个学校录取分数(更正确的是录取排名)是否有变化,是否增长或者下降。
我们来看几种情况
1. 考试院的高校录取分数与其它几个来源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参考那个数据都是一样的。
2. 考试院的录取数据高于别的数据来源提供的数据。 比如,考试院的数据显示某高校的录取排名是一万七千名,而另外一个数据来源显示这个学校的录取排名是两万名。你的排名正好是一万八千名。根据考试院的数据,你录取的机会比较少,而根据另外一个数据来源,你录取的机会比较大。 你希望考试院的数据是错的,因为你希望报考这个学校。 这里我们不讨论平行志愿的情况。只是讨论这所学校能否录取你。如果考试院是对的,你的报考就是相对错误的。 如果考试院的数据是错误的,你也不一定赚到便宜。原因是别的考生他们看见的是一万七千名排名,有一种可能,考生排名在一万七千名左右的学生会报考(为什么?我不讨论了),结果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有可能就变成一万七千名。 你依然落榜。 当然你也可能如愿以偿.
3. 考试院的录取数据低于别的数据来源提供的数据。比如,考试院的数据显示某高校的录取排名是二万名,而另外一个数据来源显示这个学校的录取排名是一万七千名。你的排名正好是一万八千名。你会不会报考这个学校?你可能会犹豫。 你可能把这个学校当做所谓的冲的学校。你也可能会放弃。
无论如何,你都会参考考试院的数据. 除非考试院没有公布相关数据.
写数据的文章真费劲. 写的费劲,估计家长读的也费劲. 没有关系. 你只要记住题目就好了.
对了,没有考试院数据的系统建议你只作为参考.
看着我费了洪荒之力写这篇文章,给点评论,这样我好知道下一篇写什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