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穷产阶级育儿记》,欢迎大家关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写文章之前,我对“幼升小”这个问题有着懵懂的焦虑。
写完文章后,我就不懵懂了——
只剩下焦虑。
01
热门话题
根据报道,天宝同学最近在拍一部名叫《我的战争》的电视剧,这部剧将聚焦“幼升小”的问题。
天宝同学的演技我们可能没啥期待的,但是这部片的监制滕华涛挺有来头,他是《蜗居》、《失恋33天》的导演。
“幼升小”是个经久不息的话题。
2015年赵薇和佟大为的电视剧《虎妈猫爸》里,编剧用了一种近乎极致的手段,描写赵薇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到重点小学,卖房卖车、甚至搭进自己的事业,还让适龄的女儿在家辍学一年。
前两个月刚好又爆出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5岁小朋友逆天简历”热点事件,而这个简历就是用来给孩子“幼升小”择校的。
可以想象,等到天宝的这部剧出来后,这个话题又会被热炒一番。
02
公校与民校
都说当妈的最容易焦虑,虽然孩子还没上幼儿园,但被焦灼驱动,这几天我查看了很多有关“幼升小”的资料。
在一二线城市,小孩想读好的小学,一般来说有三个渠道:拼钱,买好学校的学区房;拼关系,交赞助费就读公立学校,但条子可不是人人都有本事拿到的;最后一个途径就是读优质民办学校了。
例如我所在的广州,目前尚有一些优质公立小学,民办小学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
但这个问题在上海就不一样了。
2008 年起,在大大的领导下,上海开全国教育先河,放开了外地户籍儿童入学限制,原则上在上海务工的外地户籍人员,子女均可就近入读公立小学和初中,而不用回户籍所在地入学、或是不用去民工子弟学校入学。
这个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负面影响很快就出现了。
很多学校在一届学生里,外地生源飙升到一半以上,对公办学校的教学产生严重影响,毕竟务工人员子女的各方面素质和城市孩子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外地生源的良莠不齐,直接把传统上海公立学校的升学率拉到了冰点。
趋利避害是天性,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目标转向口碑好的民办学校。
民办学校的学位开始一位难求,开始可以从容地筛选学生。生源优质,学费自然水涨船高,也有了条件开出更高的薪水,挖走大量公办学校的优秀老师。
最后,那些没在好学区,又没能进入优质民办学校“法眼”的学生,统统由剩下的公办学校统筹接收,这些学校,就是所谓的“菜场小学”。
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菜场普娃”(菜场小学里的普通娃),有能力的家长基本都会让孩子参加民校的入学面试——甚至稳握优质学区房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参加面试,把学区房作为备选(今年开始推行的“公民同招”政策就是为了抑制这种现象)。
但是这些学校,入学竞争异常激烈,录取比例相当低,热门学校甚至通常达到100:1的比例,简直不亚于名牌大学的录取率,堪称小高考。
对于一个去参加面试的五岁孩子,大部分还是懵懵懂懂的,要在10人一小组的面试活动里表现自己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性格上天然有外向的优势。要知道,以100:1的比率,10人的一个小组通常一个人都选不上。
于是,在上海,很大部分家长的新年愿望,是孩子能在年初的“幼升小”面试中顺利通过。
然而这是个不容易实现的愿望。
03
培训班·真题·模拟试
在去年的四月份——也就是上海民校面谈期间,相信大家的朋友圈也被一轮“三个半月就说话”、“识字超2000,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导”、“懂微积分喜欢编程”的“幼升小”简历刷过屏。
这所刷屏的魔都“神仙学校”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市实验小学,简称上实,也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去年(2018)上实经过网筛简历、机考、面试3轮淘汰后,从8000多个孩子里,挑出60个录取,录取率低至0.75%!
这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啊,毫不夸张。
在第一轮考试之前,学校会发通知要求大家准备iPad,和一个带语耳麦的耳机,下载指定的机考模拟APP。
家长们开始给孩子掐着时间多次练习,里面还有2分钟的口述小作文训练。家长群里大家还会相互转发历年真题、各种测试。
第一轮考试全部由逻辑题组成,难度之大,让一小时后走出课室的大部分小朋友情绪低落,有些孩子甚至被打击得痛哭失声。
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面试”(国家规定不准组织“考试”),准备报读民校的上海孩子,如果只是靠父母每晚在家不成章法地零散辅导一下,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规范的“套路”,那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得分远远落后于接受过培训的那些孩子。
所以,大部分家长都会让孩子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上补习班,一学期的课程在大几千到一两万不等。并且,知名培训机构的网上补习班,往往名额一发布就会被秒杀光;若是线下报名,不少家长为了抢到好时间、好老师,凌晨三四点钟就去排队。
他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五岁前能实现英语日常对话,学前掌握3000汉字,掌握20乃至100以内的加减,此外还有音乐、科学、面试、仪容口才等种种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入读“菜小”的“悲剧”。
除了日常的补习班,考试前还有冲刺班。有报道说,有些家长托关系才为孩子报上名,四次课一万元。冲刺班会收集历年面试真题,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随便一搜,市面上强化思维的机构就有:学而思、四季、吴品、音元、百花、蒙芽、心芽、新舟、赢在起点等等,奥数辅导的机构也不在少数。
这些机构有入学综测、升班测、阶段测、模拟面谈,一切都按实战进行,毫不含糊。
等到真正的面试,孩子们早身经百战,轻车熟路。就像有妈妈比喻的,“制造了三年的火箭,就等按下发射键了。”
此外,民办小学在招生时普遍都会考察学生的家庭状况。
上海实验小学第二轮面谈题里,就有诸如“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从飞机上看地面上的物体为何这么小”,“体形最小的恐龙是什么”这类常识题,都是需要孩子丰富游历、参观博览、大量阅读、足够积累——这些都是一般家庭给不了的。
这也是非常能够理解的,所谓的“考家长”,其实一是考察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契合很重要。二是考察家庭条件,优秀的家长,背后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能够为集体活动乃至学校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前年上海某民校竞选家委会成员,一些家长参加竞选,晒自己的工作职位,可以从中略见一斑:
04
世界共通的难题
我经常在文章中说要给大家“破除焦虑”,但是在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前,真没有良药,全世界的都是一样的争抢激烈。
大家以为奉行“快乐学习”的美国,其实真相并没有那么美好。
美国的学龄前儿童并非全部都在自由玩耍,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也在经历不输中国孩子的鸡血教育。
当公立小学的孩子正在课堂上念“ABC”的时候,同龄的私立小学学前班的孩子,每周都有阅读、数学等科目的测试,阅读材料的难度相当于国内初中水平,文末的问答题都需要用完整的句子来作答;每天回家至少要读三到四本小册子的故事书,同时完成读书笔记和摘录。
这是因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标准是服务于所有人的,面向大众的公立教育是以知识普及为基本目标的,相当于保证孩子能达到60分的及格线罢了,公校的老师并不负责给孩子提高,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有所提高,比如能达到80或者90分的标准,父母就得给孩子课外培训,或者送到私立学校去。
由于美国幼儿园大部分是私人经营的盈利性机构,所以许多贫民孩子在上小学前,并没有条件上幼儿园。于是等他们进入小学后,老师们不得不从“ABC”、“123”等最基础的内容教起——另一头,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差距飞快拉开。
“公立学校的单词量别提了,少得可怜,千万别以为学好这些就行了,我们都会课外给孩子做针对性的单词训练!”,这是美国“虎妈”们的普遍心声。
另外,美国公立学校在美国也分为三六九等,也存在学区房。
因为在美国,公立学校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之一是当地的房产税收,一个家庭在只要某个地方租房住,或者买了房,就成了纳税人,他们的孩子就可以直接就读当地的学校——跟国内一样,好的学区房的价格明显要高于普通学区。
有一位美国妈妈,孩子才上小学,她就已把近几年哈佛大学在她们地区几个高中的录取人数摸得一清二楚。有的数据是从学校官网找到的,如果学校没公布,她就写信去索取。
她说会不断追踪录取情况,再决定几年后搬到哪个镇居住——这不就是当代的改良版“孟母三迁”吗?
优质学区的公立学校自然形成了设施优、师资佳、生源好的良性循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即便上不起私立学校,也能在本区的公立学校里得到较好的教育,课外也会有条件被父母带去参加各种兴趣班。
相反,在美国一些贫穷地区,公立学校主抓的不是教学质量而是出勤率,因此也很难要求一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提出太高要求。
尽管公立学校中一小部分有天赋的孩子会被挑选出来专门培养,但大部分人的知识储备还是会与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存在巨大的差距。
所以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相信美国的大多数父母也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的。
然而在美国,精英教育从来都是为极少数人准备的,私立学校一年几万美金的高昂学费门槛,直接让大部分父母放弃让孩子获得最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在美国想考取顶尖的高中和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巨大的,学生能选择的,只能是压缩睡眠时间了。很多美国高中生平均睡眠少于六个小时。睡眠更少的“学霸”也是很常见的。有个被哈佛录取女生说,她从初中起,每天就只睡四、五个小时了。
在纽约,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公立学校,因为这家学校的存在,导致整个区的“补习社”成为一个产业,因为想进这家学校,要考一系列的试。
有个毕业于该校的校友,后来当了著名记者,获得了普利策奖,专门回到母校,跟踪采访了一年,写了一本书。
在书里面,他提到,该校的学生视进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进入布朗大学那样的常春藤都感觉抬不起头。
在校友里面,有四个诺贝尔奖得主,还有无数各行各业的精英,政治领袖等。
这样一所精英的学校,2014年,在全美国三万一千公立高中里面,只排行第69。
美国优秀毕业高中生介绍经验会上,一名女生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说升学这个过程太艰难了,幸亏有亲人的支持和鼓励。
在日本,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日本小学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公立和国立属于政府创办的,但不同的是,国立小学一般都是一些不错的大学或者医学院的附属小学,教学设施先进,收费较低,因此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理想之选,毫无疑问考试竞争也是最大的。
日本跟美国一样,公立小学主要职能是普及基础教育,因此是不需要通过考试。私立小学因为学费昂贵,是富裕家庭的选择,但也需要先进行入学考试。
21世纪初开始,日本向西方学习,在基础教育方面推行“宽松化”,公立学校的教科书越来越薄,基本也没有什么课后作业。
但是好东西大家都想要,竞争并没有由此减少。
公立小学的学生要想通过私立和国立中学的入学考试,仅仅靠在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去参加补习班,而日本的补习班同样价格不菲,这一块也就成了很多家庭的一笔大开销。
假如考不上好初中,那么好高中也就悬了。
日本在高中阶段又分为“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精英教育是为大学的学业做准备,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工具教育只是培养社会一般劳动力。
而日本这些年经济不算景气,如果仅仅接受工具教育的话,那前途真的乐观不起来。
这跟在中国是一样的,读了技校和普通高中的孩子,绝大部分人出来后,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底层奋斗。
稀缺资源永远是昂贵且充满竞争的——看来在哪里都一样。
爸妈和孩子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努力”了。
因为我们知道,那些稀缺而美好的,才是我们内心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