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四年,就有一个国家的名字会被全世界的球迷反复提及――巴西!巴西,总是巴西。这个美丽的国度拥有迷人的海滩、丰富的矿藏、香醇的咖啡和热情的桑巴舞,但当人们提起他时,首先想到的总是足球。毋庸置疑,曾五次夺得世界冠军的巴西足球队是这个星球上最为优秀的球队之一,从贝利到加林查,从罗纳尔多到卡卡,一
代一代的巴西球星让全世界球迷“顶礼膜拜”,如痴如醉。
当下,在南非,巴西队又一次成为夺冠的大热门,尽管他们身边还有同样出色的西班牙队、阿根廷队、荷兰队……但巴西队的统治力和影响力令所有对手敬畏,因为足球已渗入巴西人的血液。对巴西人来说,足球是文化,足球是信仰,足球是生活方式。
民族个性决定足球气质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足球场上,一个国家的民族个性往往决定了其球队的气质。例如,德国人钢铁般的意志品质造就了无坚不摧的“日耳曼战车”,意大利人地中海式的浪漫情怀组成了轻灵飘逸的“蓝衣军团”,天赋异禀的阿根廷人之中才可能出现像马拉多纳、梅西、里克尔梅这样的一代传奇巨星……而巴西足球之所以自成一派,也是源自于他们特有的民族个性。
巴西是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多样化的人口构成,形成巴西所特有的文化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渗透到足球,产生出令人瞩目、极富魅力的巴西足球文化,造就了巴西足球充满创造性和活力的风格。
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户外运动。蓝天、白云、沙滩、绿茵,球员们在球场上尽情地挥洒着球技。足球运动总是与奔放和激情联系在一起,而这又恰好同巴西人的民族精神相契合。巴西人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奔放与激情把足球运动变成了一种艺术,巴西球员则在球场上酣畅淋漓地发挥其艺术家般的天分。
当然,激情只是足球的一部分,仅仅拥有激情并不能赢来最终的胜利。巴西足球成功的另一原因源于他们在保留自身运动天赋的同时,也适时融入了欧洲足球严格的战术体系和出色的防守策略,多元体育文化的融合让巴西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足球国度,这一点又恰恰与巴西人热情中不失冷静、豪爽中不乏灵性的性格息息相关。
华丽脚法源自舞蹈
有人说,巴西足球水平高,是因为巴西球员都拥有魔幻华丽的脚法。追根溯源,巴西人无与伦比的脚法与他们特有的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巴西人在历史上曾经饱受欧洲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他们被迫长时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在夜间也要被农场主绑上双手关在黑暗的屋子里。殖民地时期,还有许多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巴西来充当奴隶,在贩卖过程中他们的手是被绑住的,所以他们只能用脚来反抗。久而久之,这种带有力量的对抗动作被演化成一种独特的舞蹈――“Ginga”。
“Ginga”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要动作都由脚来完成的,因为在被俘情况下,手的动作被限制了,这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舞蹈动作或许为他们后代的精准脚法提供了优秀“基因”。如今,当我们看到巴西球员盘带过人时,就应该想到“Gin-ga”舞对巴西足球的影响。“Ginga”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力量与对抗,这种特点是其他民族传统舞蹈很少具有的,足球也是一种力量性和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因此“Ginga”舞似乎成为足球在萌芽状态的一种训练和演习。
谈论巴西足球的舞蹈特色,那自然还少不了桑巴舞。这种舞蹈是在葡萄牙和印第安音乐成分中加入了黑人音乐和舞蹈的内容,它以粗犷的动作、奔放的旋律发泄人的本能冲动,表达人们向往自由、浪漫生活的渴望。这种舞蹈精神蕴藏在巴西足球的背后,构成了巴西足球的灵魂,也使巴西足球有了永恒的魅力。
不服输的足球精神
在欧洲,许多球员都出身名门,或者是所谓的“富二代”。例如,意大利球星皮尔洛的父亲是欧洲钢铁大王,在海外拥有50多家钢铁企业;西班牙球星法布雷加斯的父亲则是当地有名的房地产商……与欧洲球员相比,巴西球员则往往家庭经济拮据,包括曾经获得“世界足球先生”殊荣的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这样的大腕也都是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许多巴西球员都是从大街小巷开始足球生涯的。足球除了能帮助他们摆脱贫穷之外,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动力。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但没有打消巴西人对足球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足球才能。与残酷生存境遇的抗争,铸就了巴西人坚强的意志,他们不会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足球运动不可缺少的,巴西人的足球赛场就是他们向命运宣战的模拟战场,正是凭借这种拼搏精神,巴西足球才能够称霸世界。
目前,巴西约有4万名在足协注册的球员,足球学校遍布全国各地,重点培养十几岁的孩子,由优秀教练向他们灌输先进的足球理念和基本技能。巴西各俱乐部均雇有一批经验丰富、嗅觉敏锐的球探,常年在各足球学校、比赛场地甚至大街小巷“捕捉”优秀人才。而对于球员来说,最高的褒奖就是进入拥有“光荣传统”的国家队。
如果说,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是“美国梦”的代表,贫民窟长大的球星就是“巴西梦”的楷模。一种运动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所以它才能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在人类体育史上发出耀眼光芒。
http://www.gmw.cn/01gmrb/2010-06/28/content_1162631.htm
iReader iReade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