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理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事实上,世界上还有很多种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
现实中,只要涉及与父母子女有关的事,界限就模糊了。子女一边叫嚷着恋爱自由,一边要求父母买车买房;父母一边说你自己谈就行,一边不断嫌弃孩子的对象这条件那条件都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双方互相之间过多的干预导致了一场场无法和平沟通的争吵。争吵过后,也许会有一方妥协,继续纠缠,但妥协的着一方往往会积怨很深之后来一次彻底爆发;也许一直冷战,谁也不理谁,谁也不肯先迈出一步,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冷。
我们与父母之间,要么渐行渐远,要么纠缠不清。说到底,还是双方之间缺少边界感。
2
很多子女的独立性太差,与二十多年对父母的依赖感相比,尽管干涉会痛苦,但是更不愿意独自承受离开后的孤独感。越让自己觉得离不开父母,越离不开。越离不开,在进入一段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这种感觉加入进来,结果只是多一个人陪你痛苦。
而父母已经习惯了孩子多年乖乖巧巧的形象,一旦孩子长大独立之后开始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选择,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和背离感。恨不得时时刻刻把孩子拴在身边,束缚了孩子,也束缚了自己本该可以欢乐度过的中老年生活。
3
作为子女,不要总是不满于父母的干涉,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上一辈的行为的继续,也可能是你对自己无法负起责任而造成的迫不得已。
你想一下:
当自己习惯性地抱怨与哭泣时,是自己解决还是打电话把父母当作情绪垃圾桶?
你不愿对自己负责任的后果就是父母会为你的情绪负更多的责任,就是你后来以为的过度干涉。
当你遇到工作上的问题时,是自己解决还是打电话给父母,通过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你怎么做?
你一直逃避问题的态度会让父母觉得你永远无法独立生存于险恶的社会,时时的担忧让他们恨不得自己帮你去上班。
当你想要买的东西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时,你是努力自己存钱还是给父母打电话说爸妈给我打点钱吧,不够花了?
你只要学不会赚钱攒钱,一直需要接受父母的救济,他们就有权利不让你买这买那,有权利让你按他们的想法去行动。
4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害怕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不要你们了,不要总是担心他们自己做不好事情。任何人都要经历脱离原生家庭组建新家庭的独立承担责任的时光。
你想一下:
当你想孩子时,是不管他忙不忙都必须接电话陪你聊天还是让他不忙时再聊?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孩子也要赚钱养家,但他总会尽量下班时抽空联系你,就算你一直连环夺命CALL烦的不行,也依然会跟你说两句话让你放心。
当你的孩子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时,你是让他自己解决还是二话不说我来包办?
有时候,孩子的抱怨与倾诉更多的是想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他们也愿意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习惯了依赖父母之后,可能很难让他们脱离出去自力更生。
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想创业,想换工作,想与某某谈恋爱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行还是帮他分析给出建议让他自己做决定?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和信任的人,所以都会事无巨细的告诉。但是很多事,他有自己的判断和努力,即便可能不行,有时也想去尝试。你的干涉更多的会导致叛逆和怨恨,还不如心平气和的给出建议,让孩子学会独立判断并对自己负责。
5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见到父亲就害怕,自己想留在军队也不敢说,让老乡班长伍六一替他说,因为他害怕挨揍。而他的父亲,完全把他当成自己的附属物,自己说什么许三多都得听着,都得按他的要求来。在他眼里,许三多没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只有听话的份儿。不得不说两个人物都表演的很传神,也让我们看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看到了一个怂兵的蜕变,看到了附属的人格到独立人格的艰难挣扎与实现。
并非所有的父母与子女都会这样,但是或多或少会有父母将子女当成自己未实现的理想的下一代的责任者,我未完成的,你得来帮我实现。而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让他恐惧那种拒绝与独立之后自己面对的无力感。
一方总是在插手干涉,一方总是在逃避软弱,很难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孩子成家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矛盾突显。
6
没有人喜欢孤独,也没有人喜欢离别,更没有人喜欢一团糟。
作为子女,肯定都希望有自己的小生活。但是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父母需要习惯和适应回到两个人的生活。而且,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突发状况下最容易开启,你突然的独立,突然的有了对象,突然的辞职、创业,对于父母而言,都是自我保护开启的诱因。在他们心里,这些都是把你抢走的原因,本来你长大之后,他们与你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这些事情的出现,让他们突然觉得你们的关系将无法再如此亲密,你们之间开始介入越来越多他们无法得知和掌控的因素,这会让他们担心、焦虑、不安。所以你既要从自己的心理上学会独立,从思维上学会思考,也要陪父母一起度过这个过渡期。
作为父母,肯定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这应该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孩子无条件配合自己的要求。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有不同的感觉,感觉到被需要,和感觉到被控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尽管结果可能一样:都是让孩子呆在你身边或者按你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并不是一件坏事,经历过风雨之后的小树苗才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父母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建议者,而不是拥有完全话语权的决定者。把孩子当成大人去交谈,也许会发现你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孩子的亮点。
7
管好自己的事,尊重别人的事,经历老天的事,保持一种自己独立生活,偶尔分享的状态,子女与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多么自然而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