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培训无用,听了白听。”我明确反对这个观点,只要是培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流的场怎止三人?
只是,培训的收获不同而已,有的简直是惊喜,不是课前希望的那种收获。
昨天给我们讲课的讲师是来自北京的于阗老师,讲的是绘本教育戏剧,对于绘本与戏剧结合,我非常的期待。于老师是硕士、研究生专门搞戏剧教育研究的,到英国留过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讲座方式也非常独特。
她在讲一个问题之前,总是先抛出这个相关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
比如,她就先抛出:你认为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有什么不同?在小学阶段实施绘本戏剧,你觉得要更侧重于艺术性还是侧重于教育性?
这些对于没有绘本戏剧基础的我们来说,确实有点难,但奇怪的是,我环顾教室,大家都在非常安静地思考,并在纸上整理自己的答案。我感觉自己的的脑子像过火车一样,飞速的在转。在转的过程中,我们还真琢磨出来的一点东西,真在考虑他们之间的一些关系以及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就清清楚楚的浮现出来了。
思考完后,于老师让一些学员分享自己的看法,她外去评价学员回答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从她对学员回答的点评里边,我又学到了很多,对概念性的词语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后,我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听老师做正式详细的讲解,就很容易明白知识点了。
一个上午的培训,她就让我们思考了好几个问题,下午的培训同样是如此。
她不会直接讲给我们某个知识点,总是让我们先去思考: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想法,她再点评,顺着学员的发言,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再做举例阐释,最后是她依据讲稿再讲解。这不同于其他培训讲师那样,直接把知识讲给我们。
相比较,于阗老师的这种培训方法,能让我们动脑,学得更好,印象更深刻。
培训结束后,她还让我们写一下自己的收获,感受以及给她一些建议。我觉得这个大家也可以畅开心扉去写,虽然大多数老师都是写一些客套的话,但一定有很认真的老师,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反馈,对于老师后面的培训内容以及方式,肯定会有大有帮助的,做一个讲师,她真的很细心,很有智慧。
在培训时,由于场地及人员的限制,往往不能使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得到充分的交流,时间长了,学员便形成了被动听讲的习惯。老师一人在台上讲,所有人只长“耳朵”听,老师讲了精彩了,耳朵舒服一点;老师讲的不精彩了,耳朵也是难受,没有几个人听。
认真“听”,是学会的第一步;其次,才是,思考、走心,如果能动动脑子,跟上老师的讲座,当然效果会更好的。
所以,培训时,多让学员动脑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授课方式。
2019.8.4